青石板上月光旧,倒扒狮巷灯如昼。
黄梅声里寻皖韵,一梦回明四百秋。
“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站在倒扒狮街的入口牌坊下,我突然想起了这句话。世间繁华万千,而这条街却像一股越山岗而来的清风,带着四百年的沧桑与故事,吹进了我的心里。
夜幕初垂,华灯渐起,整条街的花灯如同时光编织的网,铺满了老街的天空。抬头望去,盏盏灯笼宛若繁星坠入人间,照亮了青石板路,也照亮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牌坊之下,时光倒流
倒扒狮街的名字起得有趣——源于明代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刘尚志所建的“黄门司谏”牌坊。牌坊两侧石柱上各雕两只圆头长尾、卷发巨眼的倒扒狮子,它们张吻施爪,倒挂身子,前肢在下,后肢在上,成了这条街最独特的标志。
当地人告诉我,倒扒狮不仅是一种雕刻形式,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谦恭、遵礼、祥和的美德,也寓意财源滚滚,恭迎八方客。抚摸这些斑驳的石雕,仿佛能感受到明朝工匠的匠心独运,每一道刻痕都是时光的注脚。
街巷之间,皖韵流转
倒扒狮街由倒扒狮步行街、国货街、四牌楼街三条街道组成,曾是安庆最繁华的商业街,被誉为“安徽第一商业街”。
漫步其间,飞檐翘角的古风建筑、高高的马头墙、幽暗沉郁的木制阁楼、精美的雕花窗棂,无不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我尤其喜欢国货街——这里汇聚了安庆的老字号品牌,从麦陇香的糕点、胡玉美的蚕豆辣酱到各种传统美食,应有尽有。
“爸爸,这个好吃!”孩子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原来是一家传统糕点铺现做现卖的桂花糕香气扑鼻。捧着热乎乎的糕点,我们仿佛尝到了老安庆的味道。
戏台之上,黄梅声起
街角忽然传来悠扬的曲调——“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循声而去,国货街西段的小戏台上,一场黄梅戏正在上演。观众围坐一圈,有的轻声跟着哼唱,有的闭目击节,完全沉浸在戏曲的世界里。
安庆是黄梅戏之乡,而这里的戏台免费为市民表演,成了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站在人群中,听着婉转的唱腔,我看了一眼身边入迷的父母——这一刻,文化以最自然的方式流淌进每个人的心里。
四、灯火之中,江城如梦
夜幕完全降临,倒扒狮街的灯光越发璀璨。我们沿着国货街西段入口两侧的楼梯登上二楼平台,从这里俯瞰,整条街的景色尽收眼底——灯笼高挂,灯火阑珊,游人如织,好一幅江城夜色图。
东侧入口处的“安庆地名”陈列墙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地名,仿佛在讲述着这座城市的故事。女儿踮着脚指着墙上的字问我含义,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温暖。
同程资料显示,倒扒狮街区已经运营成为市民节假日游逛的网红打卡地目的地之一。2025年初,这里以全省第五名的好成绩入选首批安徽省旅游休闲街区。
夜色深沉,意犹未尽
晚上的九点过后,街区的部分灯光陆续关闭,但游人的兴致未减。我们沿着L形的老街漫步,品尝了安庆馄饨、牛肉汤等当地名小吃,还在文创小店买了安庆地标冰箱贴作为纪念。
离开时,回望夜幕中的倒扒狮街,古朴的店铺与身后的居民楼相伴,历史与现代在此完美交融。正如一位在当地住了60多年的老人所说:“我们在这里住了60多年,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
这条有着800年历史的老街,较完整地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安庆传统的商业风貌,曾有着“皖江第一街”的美誉。如今经过保护性开发,再次焕发出新的活力,实现了“古今相融、主客相融、商旅相融”的保护性开发目标。
自驾小贴士:倒扒狮街位于安庆市迎江区龙山路与龙门口街交叉口东南40米。自驾不好停车,龙山路上有路侧停车位,节假日最好住在附近或打车、公交前往。可乘坐7路公交车到第四中学站下车。
老街如酒,岁月沉香。倒扒狮街的夜晚,是一首婉转的黄梅戏,是一盏明亮的花灯,是一块香甜的桂花糕,更是四百年来未曾中断的江城故事。如果你来安庆,定要来这里走走——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你一定会明白,为什么这条街能让人一醉就是四百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