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提到我国的澳门特别行政区,肯定没人会错过“大三巴牌坊”这个著名地标。哪怕没去过澳门旅游的人,也大概率在明信片、旅游攻略里见过“大三巴牌坊”——米白色的石墙立在山坡上,雕刻着精致的花纹,顶端的十字架透着西式教堂的庄严,底下却挤满了买手信、拍打卡照的游客,成了澳门最“矛盾”又最“标志性”的存在。
前段时间去澳门游玩,我又一次绕到了大三巴脚下。这已经是我第三次来澳门,却还是忍不住想再看看它——就像去北京必登长城,去上海必看外滩,到了澳门,没和大三巴合张影,总觉得“这趟旅程没完成”。站在台阶下抬头望,阳光洒在石墙上,连雕刻的褶皱里都透着光,身边有游客举着“澳门啤酒”拍照,酒罐上的大三巴图案和眼前的实景重叠,莫名有种“次元壁破了”的有趣感。
对于澳门的“大三巴牌坊”,大家其实有诸多“误会”——首先,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式牌坊,而是一座教堂的“残墙”,它的前身是1580年建成的“圣保禄教堂”,曾是澳门最宏伟的天主教堂,被称为“东方梵蒂冈”,可这座教堂在三百多年里遭遇了三次大火:第一次烧毁了屋顶,第二次烧塌了钟楼,直到1835年,最后一场大火把整座教堂烧得只剩正门前的一面石墙。
后来,澳门人看着这面孤零零的石墙,觉得它的造型特别像中式传统牌坊,再加上“圣保禄”在粤语里发音接近“三巴”,“大三巴牌坊”这个名字就慢慢传开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每一处雕刻,其实都是当年教堂正面的装饰:顶端的十字架代表宗教信仰,中间的圣母像和天使浮雕讲述着圣经故事,底层的牡丹、菊花图案却藏着中式元素——原来早在几百年前,中西文化就已经在这面墙上悄悄“握手”了。
更有意思的是,“大三巴”这面“残墙”还藏着不少“细节彩蛋”。仔细看,石墙中间有个小小的壁龛,里面曾供奉着圣像,现在空着却成了游客打卡的“最佳取景框”;墙面上有几处深色的痕迹,是当年大火灼烧后留下的印记,像岁月刻下的伤疤;甚至连台阶都是后来修复的,每一块石头都尽量还原了当年的模样。导游说,为了保护这面墙,每年都会有专业团队来检查雕刻的稳定性,生怕风吹雨打让它再受损伤。
现在的“大三巴”,早已不只是一座普通的“残墙”,而是澳门的“文化符号”。你能在很多地方看到它的影子:澳门啤酒的罐身上印着它,本地手信店的包装盒上画着它,甚至连公交车票上都有它的图案。游客们也爱用自己的方式“打卡”:有人会买一盒杏仁饼,举着和大三巴合影;有人特意穿红色衣服,和米白色的石墙形成反差;还有人会等到傍晚,看夕阳把石墙染成暖黄色,拍出来的照片像加了滤镜。
站在“大三巴”的台阶上远眺,还能看见澳门最真实的“混搭风”:近处是卖肉脯、鸡蛋仔的街头小摊,吆喝声里满是烟火气;远处是金碧辉煌的赌场酒店,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再往远看,中式的骑楼和西式的教堂尖顶挤在同一片天空下——这就是澳门最迷人的地方,古老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从来不是对立的,而是像“大三巴”的石墙一样,紧紧交融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风景。
离开的时候,我也忍不住买了一罐澳门啤酒,站在和酒罐图案一样的角度拍了张照。风吹过台阶,带着附近手信店飘来的肉脯香,突然觉得,“大三巴”之所以让人难忘,不只是因为它的历史,更因为它像一个“容器”——装着澳门的过去,也装着游客的回忆,哪怕来过很多次,每次看它,都能发现新的细节。你有没有来过呢?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