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旅条线记者,我参加过不少推介会,但9月11日溧阳这场“天目湖风物”活动,却让我印象深刻,没有单向度的产品推销,取而代之的是草坪上的清风、主理人眼里的光,和一个个真实动人的故事。
这一切,源于溧阳市旅游协会大半年来默默的筹备。他们走访企业、外出取经,最终选择用“共聚共融”的方式,把本土特产、美食、民宿、文创这些散落的珍珠,串成名为“天目湖风物”的项链。而这份努力,并非一时兴起,其背后正是溧阳人与生俱来的“原创力”在驱动。正如他们所说,溧阳的旅游业从起步之初就带着“无中生有”的勇气,没有名山大川,却凭借智慧和汗水,将一座人工水库打造成江苏旅游第一股,让普通的胖头鱼成为鱼文化大产业,更让一条农村公路变身富民强村的“网红路”。这种从无到有、从小到强的原创精神,不仅塑造了天目湖和一号公路,更成为溧阳文旅人不断突破自我的精神内核。
我看见了:“单打独斗”正在变成“共同发光”
以往采访中,常听到中小文旅企业说“势单力薄”。而这一次,三十多家会员单位携手登场。白茶、乌米饭、竹艺、乡村民宿……它们不再孤立存在,而是以统一的品牌形象温暖亮相。一位做非遗竹编的老师傅告诉我:“终于不再是一个人了,协会把我们聚起来,就像找到了家。”而这正是协会提出的五大核心目标中“激活在地原创潜力,形成风物表达的合力”的真实体现。通过筛选和整合,原先零散的土特产、美食、文创等,正逐渐聚合成具有辨识度的“天目湖风物”系列,从个体的原创走向集体的共鸣。
我听到了:资源正在跨界流动
现场来了百余名企业家和来自上海、南京等地的溧阳商会代表。我注意到,他们不是在展台前简单寒暄,而是坐下来细细交流——聊产品、聊合作、聊回乡投资的可能。一位上海溧阳商会的负责人说:“这样的对接不功利,有温度,我们愿意回来。”这也呼应了协会希望“打通行业边界,提振信心”的初衷。越是行业面临转型与挑战的时刻,越需要文旅人保持定力、主动跨界,与不同领域的企业分享经验、共谋策略,帮助从业者汲取经营与创新的灵感,更有勇气面对周期波动。
我感受到了:他们卖的不再是产品,而是生活方式
我坐在户外沙龙区,听一位民宿主理人讲述她如何把老宅改成梦想小院。没有PPT,没有话筒,只有秋日下午的风和她的微笑。她说:“我想卖的不是一间房,而是一段溧阳式的慢生活。”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是“文旅转型”——它不是口号,是实践,是温度。而这种理念,也正是协会推动的“打造体验式文化场域”的生动注脚。让风物不再只是可带走的商品,而是可参与、可沉浸、可传播的文化记忆。就像他们计划推出的“胖头鱼烹饪课”“金丝楠木雕刻体验”“一号公路骑行+山谷早餐”等项目,都在试图让游客从“观看”走向“体验”,从“消费”走向“共创”。
我们媒体人,不只是报道者,也是故事的传递者
协会负责人没有简单请求我们“多发稿”,而是邀请我们“多体验”——尝一口新米,摸一摸竹编,和产品主理人聊一聊背后的坚持与梦想。她说:“希望你们能看见这些美好的人与物,并帮我们把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她更谈到,协会将来会推动建立“天目湖文旅供需对接平台”,让商家、策展人、IP方、内容创作者更好地链接资源、实现合作。而这一切,都服务于一个更大的愿景——让“天目湖”从一个地理名称,逐渐成长为一个代表生活方式与文化价值的原创IP,成为溧阳长期的文化资产。
是的,我看到了。也正因为看到,我更愿意写下:
“天目湖风物”不只是一场活动,它是一个开始。协会计划持续挖掘优质产品、拍摄深度内容,把这份“溧阳原创”的美好逐年传递下去。而这五个目标——提振信心、形成合力、精准链接、打造体验、塑造IP——也正像是五条缓缓汇流的河,终将共同推动溧阳文旅走向更开阔的水域。
而这个秋天,在溧阳,我也如愿以偿地:与真诚相遇,为故事停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