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郑国霖、马景涛、寇振海、翁虹等观众熟悉的演员纷纷走进景区“再就业”,上演一幕幕充满烟火气的“回忆杀”。连日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深入采访发现,当旅游不再满足于“到此一游”,当游客渴望成为故事的一部分,山西的文旅产业正迎来一场由真人NPC掀起的深度变革。
山西工商学院健康管理学院院长刘华琳接受山西晚报·山河+记者采访时表示,山西有“说不完的历史”,NPC是将其无与伦比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代旅游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催化剂。它能让山西的历史从书本和墙壁上走下来,成为可以对话、可以互动、可以共同演绎的故事,这不仅是旅游形式的创新,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活化运动。
1 山西旅游的NPC时代
景区编排好剧本,精心设计角色、剧情和互动,借助NPC精湛的演技让游客感觉自己是故事的参与者,而非只是一名游客。2024年和2025年是景区NPC集中爆发的一年,你会因为NPC互动而特别光顾一个景区吗?
从大同古城的华灯初上,到平遥县衙的惊堂木声;从沁水胡家掌的古驿灯彩,到太原古县城的迷雾追踪,NPC已不再是景区里点缀式的“拍照道具”,而是串联文化、激活空间、驱动消费的核心引擎。
在大同古城,夜幕降临即是“穿越”开始。南城墙《因为大同》实景演艺中,演员以行进式表演融合音乐剧、武术与高科技投影,带领游客梦回北魏;代王府内,《天下大同》沉浸式演出再现明代九边重镇的恢弘气象,200人参与的RPG“剧本杀”让游客身着华服,在王府街巷中完成任务、解锁剧情;东南邑街区,丝路巡游、光影秀与街头小戏轮番上演,古装NPC穿梭其间,将整座古城变成一座没有边界的“活态博物馆”。游客不再只是观看者,而是“入戏”的参与者,一步一景皆是戏。
平遥古城则将NPC与晋商文化深度绑定。刚入城门,马车夫一句“走镖不?”便悄然开启沉浸之旅。白天,县衙《县太爷升堂》表演引得众人围观,师爷断案、衙役威喝,NPC的精湛演技让游客仿佛置身古代市井;夜晚,大型实景穿越体验剧《穿越回×朝之表里山河》正式开启。玩家化身“特工”,在同兴公镖局了解走镖秘辛,在日昇昌票号破解金融密码,在娘家醋坊品味非遗老陈醋。每一个任务,都是一次文化解码;每一次互动,都加深对晋商精神的理解。游客感叹:“这哪是旅游?这分明是一场沉浸式的历史探案!”
在沁水县胡家掌古村,NPC更成为唤醒沉睡村落的关键力量。这座曾被誉为“小苏州”的明清古驿,一度沉寂多年。2025年春节,“灯彩胡家掌·非遗中国年”活动以“胡掌柜”为核心NPC,推出“跟着胡家掌游古村”微剧本游。游客手持任务卡,在“卧侯院寻匾”“老槐树托梦”“药铺看诊”等剧情中穿梭,与卖货郎、老夫子、崔姑娘等NPC互动集章。非遗年画不再是展柜里的静态作品,而是通关奖励;千年古槐也不再是拍照背景,而是祈福仪式的情感寄托。2025年春节假期,短短几日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村民人均增收超3000元,真正实现了“文化活化”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太原古县城则以年轻化视角重构传统空间。实景剧本杀《迷雾古城》串联县衙、魁星楼、镖局等景点,玩家在解谜中了解古城格局与建筑功能。景区更举办“剧本杀”展会,吸引全国创作团队汇聚,计划将其打造为“剧本杀”创作与交易基地。一位年轻游客坦言:“以前不会专程来古县城,但因为一场剧本杀,我记住了这里的每一条街巷。”
山西作为全国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正以“NPC+剧本游”为支点,撬动传统文旅的深层变革。当游客因一个角色、一段剧情、一场互动而爱上一座城,文旅的未来,已然清晰可见。
2 景区NPC长得好看就行?
在各大景区中,我们常常能看到造型各异的NPC活跃在游客中间。他们或古装打扮,或卡通造型,成为游客镜头追逐的焦点。然而,一个优秀的景区NPC,仅仅长得好看就足够了吗?现实告诉我们,真正让游客铭记于心的,从来不只是外表,更是那份深厚的文化底蕴、专业的表演功底和用心的互动体验。
在山西晋城皇城相府景区,秦晋林扮演的“小太监”就是一个典型例证。二十年来,他每天身着蟒袍,头戴官帽,手持拂尘,迈着标志性的碎八字步,以一声“皇上驾到”将游客带入历史情境。但令他成为“网红”的,远不只外形装扮。作为金牌导游,他能够根据游客的年龄、身份和地域背景,量身定制讲解内容,从科举制度到民间轶事,让枯燥的历史变得生动有趣。他会对教师游客讲解古代教育,会对年轻人讲述奇闻轶事,甚至为了拉近与内蒙古游客的距离,专门学习当地方言。正是这份超越外貌的专业与用心,让游客忘记了“皇上”和“宰相”,唯独记住了这个“小太监”。
无独有偶,在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一位名叫“槐花”的NPC姑娘,凭借着一口地道的洪洞方言赢得了游客的喜爱。“看咱这大槐树,长得真‘斯扯’(漂亮)!”在景区家字影壁前,“槐花”用“夜儿个”(昨天)、“克服”(睡觉)等充满生活气息的方言词汇,带领天南地北的游客感受乡音的魅力。这项“槐花教你说土话”的活动,不仅是一种娱乐体验,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正如一位移民后裔所言:“方言是地方文化基因库中极其珍贵的‘活化石’。”通过NPC的互动教学,沉睡的乡音在年轻一代的笑声中“活”了起来。
博物馆中的NPC同样展现了超越颜值价值的内涵。今年“五一”期间,运城博物馆推出的“历史穿梭者”NPC互动体验区,让参观者瞬间“穿越”到不同朝代。扮演财神爷的NPC带领游客玩起投壶游戏,扮演晋商少奶奶的与孩子们互动“逢七过”游戏,怀抱琵琶的“杨玉环”则邀请游客与唐三彩女俑合照。这些NPC不再是冰冷的展览配角,而是启发游客探索文物背后故事的重要引导者。一位带着孩子参与活动的母亲感叹:“我们不再是隔着玻璃看文物,而是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在临汾某景区,《汉武战神霍去病》实景演出中的演员黄国庆,更是用敬业精神诠释了NPC的价值。黄国庆身穿护甲表演被马拖行的节目,让观看游客心跳加快。面对网友的关心,他淡然表示:“最开始很容易吃到马粪和沙子,也抓不住绳子,不过后来慢慢掌握技巧就好了。”在他看来,观众的掌声和笑容就是对演员最大的肯定。这种专业精神,远比外表重要得多。
临汾哪吒传奇景区则通过高度还原的IP角色和全天候的演出安排,让NPC成为景区的灵魂。敖丙温柔邀约比心、小哪吒傲娇可爱。每个NPC都仿佛从动画中“活”了过来,300多场演出从清晨持续到日暮,让游客完全沉浸在哪吒传奇的世界中。一位游客留言道:“原本只是想来打卡拍照,结果直接被NPC们的热情和神级演技‘焊’在景区,根本挪不动脚!”
3 年轻人爱上去景区做NPC
当“00后”“05后”开始成为旅游消费与就业市场的新生力量,景区里的“NPC”(非玩家角色)也悄然完成了一次代际更迭。他们不再是景区里沉默的背景板,而是身着古装、手持道具、能唱会演的“戏精”,是游客争相合影的“网红”,更是将打工变成cosplay的“新职人”。在山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爱上这份“边玩边赚”的工作。
太原方特东方神画近期招聘“精怪夜”NPC,明确要求“社牛、有颜值、有才艺、有脑洞”,日薪150至500元,优质者薪资面议,还提供专属妆造和流量推广,甚至喊出“C位出道”的口号。洪洞大槐树景区招聘专职与兼职NPC,要求艺术专业技能,提供食宿与社保。孝义老城文旅项目也曾面向全省招聘短期演员,每日工作6小时,包食宿与交通,优先录用熟悉本地文化者。尽管部分招聘已截止,但反映出景区对年轻化、专业化NPC的迫切需求。
然而,这份看似“轻松有趣”的工作,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辛苦。一位女NPC透露,古装头饰多用铁丝固定,工作一天下来,头皮生疼,卸妆后头发打结是常态。“别看镜头前光鲜,背后全是体力活。”还有NPC坦言,行业也有“审美风向”,若不符合当下流行风格,可能难以获得高薪或曝光机会。节假日高强度演出、重复性互动、风吹日晒,都是常态。
尽管如此,年轻人依然趋之若鹜。山西工商学院健康管理学院院长刘华琳分析,NPC岗位的吸引力,不仅在于灵活就业与额外收入,更在于其独特的角色体验与社交价值。对年轻人而言,这是一场“生活化的cosplay”,是逃离日常、短暂“入戏”的精神释放,也是展示自我、积累流量的社交实验。
更重要的是,NPC正在成为山西文旅转型的关键力量。刘华琳指出,高质量的NPC互动体验可以成为一个项目的核心卖点和独特记忆点,它本身就是一种“活”的IP。游客会因为“那个地方的NPC特别有意思”而专程前往甚至反复游览,而不仅仅是看风景。游客在景区遇到的不仅是讲解员,而是扮演成“乔致庸”或“管家”或“喜婆”的NPC。他们可以用第一人称讲述经商的故事、家国历史、时代背景下的家族变迁,领游客参与一场婚庆等等,通过叙事驱动,使游览过程像经历一场真实的体验或戏剧,过程中与真人NPC的互动是充满情感和随机性的,增强游览的互动性与趣味性,让文化可感可触易传承。
此外,NPC还能实现文化的“情感化传播”。当一位来自广东的游客在洪洞大槐树下,跟着“槐花姑娘”学说“夜儿个”“克服”,乡愁便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触摸的语言与温度。当本地青年穿上古装,用方言讲述家乡故事,他们也从文化的旁观者,转变为自豪的传播者。
当然,NPC模式要“长红”,不能只靠颜值与流量。专家提醒,景区需深挖本土文化,将历史、民俗、非遗真正融入剧情与互动,避免表演流于表面。唯有如此,才能让游客在“好玩”的同时,获得“走心”的文化认同。
如今,山西的景区正从“古建博物馆”向“沉浸式剧场”转变。而站在舞台中央的,正是这群热爱表演、敢于表达的年轻人。他们用青春与创意,让千年文化“活”了起来,也让“打工人”三个字,多了一份浪漫与可能。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梁成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