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新华每日电讯第四版聚焦四川文旅,刊发稿件《古镇新“味”,文旅新“景” 探寻四川烟火气里的消费密码》,全文如下: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薛玉斌 黄雨寒 胡旭 李力可
新消费回应新需求,新文旅激发新动能。文与旅的深度融合与场景创新,正是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力抓手。近日,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参与“活力中国调研行”来到四川省,在行走中感受四川如何将资源禀赋转换为可知可感可触的文旅新场景,实现提振消费与文化传承的互促互融、有机统一。三座古镇,或以美食烟火,或以非遗技艺,或以抗战文化,吸引着八方来客。在文脉传承与创新求变中,这些古镇深入探索“旧时光”的“新表达”,正不断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持续焕新。
美食之味:最是“烟火”暖人心
峨眉山下,大佛脚边。当游客走过峨眉河上石板铺就的儒公桥,踏进苏稽古镇的斑驳老街,一股浓郁的鲜香便会扑鼻而来,让人流连——那是跷脚牛肉的汤头正在锅中翻腾。
作为美食大省四川唯一一个以美食命名的特色小镇,有1400年历史的乐山市苏稽古镇因跷脚牛肉闻名遐迩,也因靠近峨眉山和乐山大佛两处世界级文旅资源,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食客与游客,将这里作为在乐山游览的第一站。
“都说到乐山没有吃跷脚牛肉就等于没有到过乐山,而苏稽就是跷脚牛肉的发源地。”苏稽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先亚琴介绍,苏稽镇的跷脚牛肉已有近百年历史,最初只是当地周村农户用牛骨、香料熬制汤底,将牛杂碎煮成汤菜,为附近码头工人补充营养的简单吃食。为了节省时间,码头工人通常会端着碗迅速开吃,也不会放下身上沉重的货物。有时不好掌握平衡,工人们就会找个支撑点,一只脚站在地面,而另一只脚是跷踏在石头或条桌的横梁上,慢慢地,跷脚而食的场景逐渐流传开来,就形成了“跷脚牛肉”这一独特名称和用餐方式。
随着时间推移,这道原本朴素的民间菜肴,逐渐走向精致化和产业化,如今不仅成为苏稽镇的“金字招牌”,更成了乐山美食文化的重要代表,并入选了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统计,目前仅在苏稽古镇经营的跷脚牛肉店铺就有80多家,乐山城区有500多家,还开到了北京、上海、重庆等地,全国门店已超万家。
在苏稽镇,几乎每家跷脚牛肉店都有独门秘方,汤底香浓、肉质鲜嫩,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每到假期,古市香、老牛筋、老石桥等老字号店铺门前便常常排起长队,单店年销售额最高能达到2000万元。今年“五一”假期,苏稽古镇首日就接待游客4.5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近500万元。
“翘脚香不香,关键看汤。”一家古色古香的老店中,厨师用长勺舀起热汤,浇在快速汆烫的熟牛肉上,撒一把香菜,一碗跷脚牛肉就能上桌了。老板杨霞告诉记者,自家店有上百张桌子,四五十号员工,而她保持生意火热的秘诀便是“守正创新”。
“我们形成了行业标准,坚持做原汁原味的跷脚牛肉,同时又在特色小吃上进行创新,吸引年轻消费者。”杨霞说。
古镇的魅力,不止在碗里。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古镇,当地正在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如今,节假日的峨眉河上,鱼鹰围猎的表演总能引来游客围观;“牛儿灯”则是由当地村民扮成牛和小孩,穿着花衣服,拿着道具,沿着古镇街道走,一边走一边表演,引来不少游客跟着拍。
“这是本土的民俗,以前只有过年才演,现在节假日也演,让游客感受我们的文化。”乐山市市中区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中心副主任付瑞义说。
苏稽人也在思考:如何让游客不仅来吃,还能来玩、来住?
今年以来,当地推出了“夜游苏溪”项目——晚上的峨眉河,灯光亮起,游客可以坐竹筏,沿着河逛,欣赏两岸夜景。“国庆的时候,我们会布置得更漂亮,既有灯展,也有街头艺人唱歌。”付瑞义说,“以后还有演唱会、汉服打卡点等新业态,我们希望把美食和娱乐结合起来,让游客吃了饭,还能玩一会儿。”
“我们的古镇有隋唐起源的文化,要把这些元素以年轻态的形式加进去,让年轻人觉得有意思。”付瑞义告诉记者,如今乐山全年接待游客已突破1亿人次,其中“美食游”占比超70%。如何让寻味而来的游客体验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当地不断探索的方向,“不能只靠美食,还要有文化,有体验,这样游客才会再来”。
暮色降临,峨眉河畔的灯光渐渐亮起,喧闹的老街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跷脚牛肉吸引着食客驻足品尝,当脆嫩的毛肚、鲜香的牛肉在唇齿间绽放出独特风味时,或许能够忽然明悟——美食之味,藏在百年的石板里,藏在老祖宗的手艺里,藏在村民的笑容里,藏在每一碗现做现卖的跷脚牛肉里——这是最真实的人间烟火,也是最鲜活的文化传承。
匠心之味:酱油飘香引客来
盛一碗热饭,倒几滴先市酱油,淋上猪油,撒上葱花,搅拌,一碗无数合江人从小吃到大的家常美食,正吸引着八方游客来一探究竟。
“看到酱油是怎么做出来的,又在赤水河边走了走,我第一次觉得原来酱油也可以是有故事的。”刚穿着汉服在百年晒场拍了写真的大学生孙迪,边擦汗边兴致冲冲地对记者说。她在网络上刷到“氛围感十足”的酱油庄园照片后,就从贵阳来到了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先市古镇“尝鲜”。
“赤水河,万古流,上酿酒,下酿油”,至今仍在流传的歌谣,生动描述着这片土地上“源于汉,兴于唐,盛于清”并绵延至今的酱油酿造技艺,如何融入当地人们的生活。
在赤水河畔的先市古镇,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酿造酱油的传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如气候、河流流向、日照、晒露场与河流的距离等,产生出独特的发酵菌群,恰到好处的日晒、夜露,让先市酱油酱香馥郁,咸香回甘、余味悠长。百年来所坚持的十三道工序、三年晾晒的古法酿造与匠心守护,使先市酱油不仅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城市的“金名片”。
在百年晒场,6000余口晒露缸整齐排列,其中有100多口是超过100年的老缸,赤水河安静地蜿蜒流淌,酱油在不断地日晒夜露中愈发醇厚。晒场的讲解员捞起一勺酱油,为游客讲解从一颗黄豆成为一滴酱油所要经过的浸泡、蒸焖、摊凉、制曲等程序。游客们好奇地打量着城市生活中并不常见的晒露缸,品尝着不同口味的酱油。
从大门敞开的酱油企业,到集生态酿造、非遗技艺传承、研学旅行、参观互动于一体的沉浸式非遗传承酿造基地,合江县正开拓先市酱油的“工业+文旅”新赛道,通过文旅新场景的改造与焕新,既吸引八方来客,也提升品牌效应。
“在没有进行文旅改造前,我们也是大门敞开的,欢迎所有人来看看;升级后,我们又新设计了春曲投料、取油赏味等沉浸式体验活动。”先市酱油赤水河庄园副总经理孙彩云介绍,目前年均游客达10万人次以上,游客进入庄园不收取任何费用,但很多游客都会在了解酱油的酿造过程、进行互动体验后,买几瓶酱油带回家,尝尝庄园推出的酱油冰激凌、酱油咖啡等新产品。“大家原来看到的是一瓶瓶包装好的酱油,现在看到了制作过程,感受到了非遗技艺的百年传承和守护,产生的是认同,自然就想在这里消费。”她说。
8月底带着孩子来参与“小小酿造师”体验课的陈女士向记者分享,作为泸州本地人,她很早就知道先市酱油。但如果只是看景,她担心才上小学的孩子无法沉浸其中,在网上刷到研学相关内容和同事推荐后才带孩子前来游玩。“看着工匠翻缸、淋油、制曲、翻酱,也体验了几个环节,他很投入,家长看着也欣慰,孩子们应该知道‘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从哪里来的。”
像孙迪和陈女士这样在社交媒体刷到内容后前来的游客,不在少数。大学毕业不久,26岁的泸州女孩杨蔺在先市酱油赤水河庄园担任新媒体运营的工作,内容发布后,所获得的大量转发、点赞、后台咨询让她有充实的满足感,早上向她咨询、下午就从绵阳带着两个孩子赶过来参加亲子活动的游客让她记忆犹新。“我守护和传播的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时间沉淀的匠心。我想用我的力量,让古老的非遗变得生动、直观、有趣,让酱油香飘得更远。”
从百年品牌到文旅新景,吸引的不止各方来客,还惠及本地居民。据悉,先市镇积极联合当地农户探索发展“酱缸代养”模式,带动先市镇金钩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预计在先市酱油赤水河酿造基地全面建成后,年均接待游客能达到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0万元,提供300余个就业岗位。
天工坊中,年逾六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酱油酿造技艺传承人陈思维正看着工匠翻炒黄豆,不时耐心地为游客讲解先市酱油酿造的十三道工艺;另一侧,杨蔺正将新拍摄的内容做短视频、图文的转换,并随时回复着网络上大家热情的提问……非遗传远传开、酱油香飘四海,是他们共同的盼望。
文化之味:润城兴业新韵浓
处暑过后,热气渐褪。午后,四川宜宾李庄古镇月亮田景区映月河池,一艘摇橹船从石拱桥下缓行而来,阵阵涟漪扩散开去,掠过楼台水榭、轻漫野鸭芦苇,船上和岸边的游客纷纷举起相机,定格这份难得的惬意。
“月亮田”是抗战期间梁思成和林徽因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他们的居所被保留恢复,周边区域近年来被打造成月亮田景区,建筑风光别具一格,经营业态丰富多元,面貌焕然一新。“在梁林旧居,我们看到烽火年代的伉俪情深。在一个个街巷院落,又藏着很多好看、好吃、好耍的惊喜。”一对情侣七夕节专程前来旅游,兴致盎然。
金沙江与岷江在四川宜宾汇流,始称长江。长江从三江口一路向东奔涌,在19公里外的南岸回弯处,李庄古镇临江而建,白墙黛瓦青石板,已有千年历史。
而在抗战时期,李庄以“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16字电文,对正在饱受战乱的国立同济大学倾情相邀。同济之后,“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等文教科研机构也陆续迁来,一万余名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在这里找到一方安静的书桌。
他们中,有中国建筑学大师梁思成、林徽因,有中国现代考古学开拓者李济,有中国克隆技术开创人童第周,有殷墟考古大家董作宾,还有享誉海内外的傅斯年、梁思永等一大批学人。大师们扎下根来,在逆境之中不废研求、在方寸之地顽强生长,淬炼出宝贵的“文化抗战”精神,也让“李庄”成为被历史铭记的文化符号。
“过去,李庄庇护中华文脉,提供安静书桌。而今,李庄守护古镇历史,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宜宾李庄古镇景区管委会主任李春说,李庄的工作重点在古色古韵,“色”即形态,保护它要尽可能大范围,修缮它要尽可能小动作,下足绣花功夫留住历史原貌;“韵”即文态,保护它要构建大体系,挖掘它要重视小细节,传承历史记忆。
“请同学们抬头往上看,房梁上挂着的这个大滑轮,就是当年国立同济大学工学院学生使用的原件。”在李庄古镇东岳庙岱宗殿,讲解员向一群前来研学的同济大学2025级新生讲述,80多年前,李庄人将东岳庙、禹王宫等“九宫十八庙”的菩萨神像“请”出去,改为教室,师生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治学求理。
今年秋季开学,同济大学把“开学第一课”放在李庄,激励学生们在寻根问道中体悟个人价值与国家前途的命运与共。同济大学2025级本科新生卫思晨感慨道:“触摸着档案的褶皱,踩着先辈走过的石阶,才懂得什么是‘文脉不灭’。”
瞄准不同年龄学生的研学需求,李庄依托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原址原景打造“1+N”文化抗战旧址展示体系,并以名家大师在李庄的研究领域和逸闻趣事为线索,推出“打珠院”研学中心,开发出生物标本、古法造纸、传统木工、古建制图等研学课程,深受家长和学生欢迎。2023年以来,李庄古镇已接待研学团队超300批次,共计接待学生10万余人。
宜宾翠旅投资集团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围绕全龄段、沉浸式、体验化目标,李庄古镇还通过声、光、电、雾、无人机飞行和情景演绎六大功能元素,重点打造夜间经济;依托60亩的映月河池水域打造摇橹船、古装旅拍、非遗手工、雾森音乐会、月亮岛花田火锅等特色文旅项目,拉动游客在地时长,促进文旅消费。
每到傍晚,一苇渡江、茶耘舞艺、掌灯仪式等10余个常态化活动在月亮田景区接连上演,为游客带来崭新体验。今年以来,李庄古镇以“景城相融、文旅创新、农旅共生”为核心,围绕不同季节特色,策划了超过1000场主题活动。
“以前游客来玩只能看古镇,现在还可以逛博物馆、入住民宿,尤其是随着景区的打造,适合年轻人游玩的项目越来越丰富,游客数量越来越多。”李庄古镇“来今雨轩”餐厅负责人廖小敏说,“刚过去的七夕接待了两三百桌,生意特别火爆。”
千年文脉焕新姿,“中国李庄”的独特文化IP正在激发更多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新消费,刻入李庄历史的文化基因成为其高质量发展的不竭源泉。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作为文旅大省,2025年上半年,四川省接待游客6.82亿人次,游客总花费9125.05亿元。2024年,全省社消零增长4.2%、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总量居全国第5位;今年1-7月,增速为5.6%。三个古镇的新“味”与新“景”,正是四川文旅探索与新场景拓展的生动诠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