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台的清晨是蘸了水的。五点未到,窗外已浮着一层青白色的光,像是有人把山岚煮化了,雾气从窗缝里渗进来,带着松针和腐殖土的气息。
图片来源:石台牯牛降景区
牯牛降的山路是活的。石阶上布满青苔,踩上去会发出细微的“吱呀”声,仿佛山在呼吸。导游说,这里的水是“龙涎”,我不信,直到看见溪涧里游着半透明的鱼——它们的鳞片薄如蝉翼,阳光一照,整条溪流都在发亮。
图片来源:石台牯牛降景区
半山腰的茶寮里,老人用柴火烧水,铜壶嘴喷出的白气像一条小龙。他递来一杯野茶,叶片粗粝,汤色却澄澈,喝下去舌尖微苦,喉头却回甘。“这茶是山养的,”他说,“牯牛降的露水泡的。”我望向远处,山脊如牛背起伏,云雾正缓慢地啃食峰顶。
图片来源:石台牯牛降景区
正午的龙门潭静得让人心慌。潭水极清,却看不见底,像是被谁抽走了颜色,只剩下一片幽蓝。当地人传言,潭底沉着一座古庙,每逢暴雨,能听见钟声。我蹲下身,指尖刚触到水面,一群小鱼倏地散开,仿佛碎了一地的琉璃。
图片来源:石台牯牛降景区
下山时起了风,松涛阵阵,整座山都在摇晃。路边的野柿子红了,无人采摘,熟透的果实砸在石板上,溅出金黄的浆汁。挑山工背着竹篓从我身旁走过,篓里装着刚挖的草药,根须上还粘着湿泥。“带点山气回去,”他咧嘴一笑,“比什么都灵。”
图片来源:石台牯牛降景区
回程的车上,我摸到口袋里一片干枯的叶子——不知何时沾上的,叶脉依旧清晰,像是牯牛降偷偷塞给我的信。窗外的山影渐渐淡去,而舌尖的茶味还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