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撩开西双版纳这块神秘的面纱,那就非得去大勐龙地界走走……
穿过平静的曼飞龙寨子,沿着弯弯曲曲的土路朝后山走去,不一会儿,便来到后山坡脚。一踏上“天梯”,只见四周的橡胶林蓊蓊郁郁,遮天蔽日。在高高的树冠上,是柔和的日光轻伏在油亮的叶面上,那无数的亮光从叶缝中滑落而下,如同点点闪烁的金币撒落在半坡。
踏上百余级“天梯”便进了 “山门”。略一抬头,只见一座佛塔矗立在黛色的密林中,它由数尊小塔环绕,银色的塔身披挂着泥土里刚刚腾起的湿气,随即,它又轻轻撩去若即若离的淡绿色雾片,那圆得俏丽的躯体便豁然开朗,巍峨耸立在蔚蓝的天空之下,让人觉得格外的清新、整洁、高雅。
七百余年,尽管八方游客四时浏览,尽管在佛塔周围的三合土上已经叠满了无数脚迹,且衔接成一圈比一圈更为硕大的圆环,但是,仍不如大江南北许多佛教圣地,那才是香客如云,接踵摩肩,清烟缭绕,举袂成荫的大排场。
其实,就一方净土而言,全民信教的傣家人更情愿它宁谧如亘古,似乎唯有如此,才能保住大勐龙山水的灵秀与神奇,若是遇上万千人流的冲刷,大勐龙地界将不再宁谧、不再深沉。因而,一年四季,除傣族的传统佳节亦或宗教庆典仪式之外,佛塔的周围总是出奇地静……
在佛塔的旁边,有一块原生岩石,上面是一只长八十公分、宽五十公分的神秘脚印。据说,这是释迦牟尼讲经后留在塔下的脚迹。再过去,泥塑的白象端庄地立着,这又是佛界的“瑞兽”。面对佛塔看去,塔座以及镶在其中的八个佛龛,都漆以五色——深紫、嫣绿、御黄、鲜红和艳蓝,“必具五色者,以佛家谓天堂有色宝珠,故法其数也”。
近观塔身,则有葫芦般圆润的边缘,并以建筑中挑檐的变形,塑出了片片莲瓣,加之通体涂以银粉,整座塔就更显得层次分明而又迷离朦胧。塔基的平面是莲状的双层式台阶,以示佛教地位的崇高。由于高洁超脱的莲花为佛土的洁净之物,使得莲花在宗教艺术中有着许多的作用——“莲即佛,佛即莲,且莲花是佛的座床”。
塔身的不同凡响,在于母塔高居中央,四周辅以八尊与母塔式样相同的子塔,它们拱卫着母塔,以象征佛的护卫神——八部佛像,即由“天龙八部”守护着母塔。人们若环绕一周,还能把子塔和母塔共九个箭矢型的尖顶看得一清二楚。由于高天的风起云涌,丛林的树影婆娑,九塔的光影错动,佛塔那哥特式尖顶,似从婷婷玉立、层层昂扬叠起的花瓣中脱莲而出,凌空飞动,使人们在浮光掠影之中,突然会产生一种向天界接近的幻觉,一时间,竟也想伸出手来,去触摸一下那辽远而又空阔的天穹。
“圆”,自然是曼飞龙佛塔的一个谜。塔身的葫芦状层层叠起逐渐收分,轮廓圆润充实而又极富生气,给人以一种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的充实感;“圆”,同样是佛教的一种象征,如“圆满”“圆遍”“圆果”,以及昆明之“圆通”山、普洱之“圆照”寺,而“圆寂”的悄然逝去,则伴随从佛界的离尘皈依与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之始终。
曼飞龙佛塔的“圆”柔美在曲线。人们皈依的目光越过母塔的尖顶去仰视大勐龙天界的变幻——苍穹是圆的,太阳、月亮是圆的,越垒越高的云团也圆得令人心醉神迷;若你再俯瞰大勐龙地界,波涛般起伏的山峦是圆的,五光十色的傣寨水井是圆的,一群群傣族姑娘絻起的高髻也都是圆的。正是这平凡的“圆”,让成千上万傣家人在大自然的拥抱中,充分感受到天界光芒与地界智慧的华彩共存。
鸟瞅平畴沃野,晴川历历,芳草萋萋。大勐龙境内的七座佛塔呈北斗七星状,静静 地散落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这也许是自然对人的启示吧,而从圆的萌芽再到圆的收获,却包孕着傣族先民的原始宗教观、天文地域观,以及傣家千百年来永不磨灭的民族美学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