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81岁父亲因病在县城住院,我陪同重游隆回县城。从魏源公园的绿荫到月亮湾的波光,从沿江两岸的霓虹到方大公园的广场,父亲不断惊叹:县城变大了,变美了!而更动人的,是他讲述的那些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的往事。
粮票时代的步行会议。上世纪六十年代,作为公社干部父亲曾带领30余人背着棉被、攥着粮票,步行80公里赴县城开会。散会后连夜返程,半夜在斋公坳支锅煮饭,一张粮票兑一碗稀粥,一张菜票换一撮咸菜。走到高平堂下桥时,天已微亮,但大家心里都是甜的。老人摩挲着公园长椅笑道:那时候的隆回,连盏路灯都没有。
泥路里的青春印记。上世纪六十年代下乡检查工作时,都是步行。父亲在月亮湾畔驻足,江水将晚霞揉碎成金箔,远处高铁桥如银色琴弦划过天际。他忽然指向对岸:那里以前是晒谷场。我的手机镜头里,老人白发与玻璃幕墙的倒影重叠。60年前他下乡检查,雨鞋陷在泥泞里拔不出,如今同一片土地,商业综合体的霓虹正在他皱纹里投下光斑。用手机拍摄着父亲在河畔的身影:江水倒映着晚霞,远处高铁穿桥而过。
这场跨越时空的县城漫步,既是个人记忆的温情回望,更是中国县域发展的微观注脚。从粮票到移动支付,从步行80公里到高铁,隆回的变迁被父亲浓缩成一句:变得是模样,不变的是那股子闯劲。方大公园广场上,跳广场舞的大妈们穿着智能舞鞋,父亲年轻时带领村民开荒的劲头,正以另一种形式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两代人的影子被夕阳拉长,最终交汇于灯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