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吴迪
今天,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尽快达成理念及行动上的共识,即对脆弱的生态场所保持足够的距离,对生态环境安全保持足够的敬畏,这应成为一个文明社会的理性选择。
京郊北灵山,今年夏天涌入大量采摘野韭菜的人,“人比韭菜还多”,高山草甸不堪重负,植被稀疏,土壤逐渐裸露。云南大理“采菌游”火爆,很多游客采菌时毫无节制且不遵循科学方法,对大理苍山的菌类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伤害……据9月7日《光明日报》报道,近年来,生态旅游、户外探险游等越来越受欢迎,而一些游客掠夺式采摘、非法穿越核心保护区、破坏植被等问题也接连出现,生态环境保护的警钟一次次敲响。
非法野游、掠夺式采摘等行为在一些地方有愈演愈烈之势。在社交平台上,相关攻略成为热门,不少人开辟了“野游博主”的新赛道,爬野山、赶野海、挖野菜等,跟帖区不乏“求坐标”“带我去”的网友。
接近自然、体验采挖乐趣是一种独特、美好的经历,但现实中有些行为渐渐跑偏。比如,云南苍山“采菌游”曾一度冲上热搜,一些机构和“导游”没有合法资质,浩浩荡荡进山挖野生菌的人群中,有的边挖边扔,有的随意掘开植被。又如,对于连接秦岭鳌山与太白山的山脊线路“鳌太线”,尽管明令禁止非法穿越,但仍不时有“驴友”穿越遇险。
“撒野”式野游很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生态损失甚至灾难,脆弱的高山植被一旦被破坏,需要几十年上百年才能恢复,丹霞地貌和钟乳石等被破坏后难以复原;在野生动物栖息地留有过多人类活动痕迹则可能干扰动物的栖息繁衍。此外,任性野游还潜藏着人身安全风险,迷路失温、毒蛇咬伤、极端天气遇险等事故并不罕见,有“驴友”为此吃了罚单,对破坏生态和浪费救援资源行为作出赔偿,甚至还有救援人员在施救过程中遇险遇难。
历经这些沉痛的教训,“无痕”出游的理念开始得到重视。这主要包含两类情形:一是对于未开发、未开放区域,做到不进入、不打扰,在真正意义上不接触;二是对于正规旅游区,做到不乱丢垃圾、不破坏生态、不制造噪音,“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理念的普及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比如,近年来,大众文旅市场十分火爆,不少人选择“野性的呼唤”等小众线路,这种兼具“游玩+社交”特征的内容在社交平台形成“打野—打卡—更多人打野—更多人打卡”的循环,眼球效应迅速转化为跟风效应,诱导更多人以“野”为流量密码。于是,人身安全有无保障,顾不得;垃圾是否带走,不在意;生态会不会被破坏,无所谓……
“撒野”式野游行为越来越多,与平台有意无意纵容相关话题引流有关,与监管滞后有关,往深里讨论,一定程度上也与优质、多元的旅游资源供给不足相关。随着有车族数量增加、公共交通更便捷、户外装备日趋精良,人们出游的半径逐渐延长,游玩的方式更多元。优质旅游产品和体验式活动不足,市场需求就难免涌向灰色地带。与此同时,叠加无资质、不专业等问题,放大了“撒野”式野游的破坏性后果。比如,有的“领队”不具备向导经验和野外急救能力,有的“导游”分不清有毒野生菌与可食用野生菌却随意讲解等,隐患重重。
遏制“撒野”式野游行为,凝聚“无痕”出游的共识,需要有针对性举措。平台应对关乎基本是非的话题摒弃制造热点的冲动,从源头降低非法信息的传播权限。有关部门应正视并疏导野游这一市场趋势,对景区的开发、非景区的保护等工作,探索实施分类管理和精准监管策略。事实上,不少地区走出了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双赢之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游客,利用旅游收益反哺生态保护,形成良性循环。类似经验值得更多地方借鉴参考。
是“撒野”还是“无痕”,说到底是人的观念与选择。“撒野”式出游透支的是未来全社会的生态“账单”。今天,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尽快达成理念及行动上的共识,即对脆弱的生态场所保持足够的距离,对生态环境安全保持足够的敬畏,这应成为一个文明社会的理性选择。
来源:工人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