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暑期,遵义会议纪念馆暑期接待游客超111万人次,带动周边旅游生态圈共生共荣;自4月启动运营以来,孔学堂阳明文创孵化平台已售出文创产品约10万件,完成文创直播12场,吸引近万人线上驻足……数字背后,是人文的能量。
山为骨,水为脉,文为魂。在贵州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红色文化、阳明心学、民族风情、屯堡遗韵,如不同根系的树在此扎根、交错生长,“文化千岛”让贵州成为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道漂亮风景。
今天,贵州以文化为墨、以创新为笔,勾勒出崭新轮廓,“人文经济”更显“黔”魅力。
以“四大文化工程”作为彰显深厚底蕴的载体,工程化推进求实效,让产业发展有抓手——
如依托红色文化重点建设工程,打造更多精品红色旅游线路,把日新月异的当下和波澜壮阔的历史相串联,铸造文旅崭新地标,让信仰可追随、精神可感知;在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工程推进过程中,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精髓,融入影视文艺创作和文创产品开发中,使古老心学穿越时空,叩击当代人的心灵。
用好凝练于文化核心价值观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鼓舞更多能人志士面向产业新未来,敢闯敢拼——
侗乡里的新生代音乐人组成“舞乐蝉歌”乐团,让千年古韵闪耀在现象级电影《哪吒2》等配乐中,实现创造性转化,荡气回肠的侗族大歌,跨越时空以歌咏史的同时,还在生生不息登上众多崭新舞台;年轻的设计师将苗绣、贵银带进国际时装周、融入家居艺术和数字藏品,从“指尖技艺”到“特色经济”的转化方兴未艾。
要在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中,放大文化生产力,提升文化竞争力,让产业新项目、新业态、新场景不断涌现——
在做好明代军屯、商屯历史建筑保护性修缮同时,要持续构建“古韵观光+非遗体验”多维沉浸式体验场景,优化区域旅游产业链;原创情景歌舞剧《屯堡长歌》,成功探索出“文化IP+旅游产品+数字技术”的创新路径,在此基础上,要以屯堡六百年历史为核心,打造更多数字化产品,让文化“活”起来更“火”起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管云
编辑 卢世容
二审 江婷婷
三审 岳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