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们,在咱们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有许多充满魅力却鲜为人知的地方。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福建罗源,去揭开这座闽东小城的神秘面纱,看看它究竟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地理环境:山海相拥的独特格局
罗源县在福建省东部沿海,是福州市的下辖县。它东边挨着东海,西边和闽侯县交界,南边与连江县相邻,北边和宁德市蕉城区接壤,东北方向还隔着海和霞浦县相望。
罗源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占了总面积的80%。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南部是滨海平原,就在罗源湾沿岸。这里的海岸线有129公里长,还有个天然深水良港——罗源湾,它是中国六大深水港之一,能停30万吨级的船舶。
罗源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9.6℃,降水很多,年均降水量有1650毫米,四季很分明,不过夏天台风比较多。境内河流大多属于敖江水系,主要河流有起步溪、护国溪。现在罗源有6镇5乡,县政府在凤山镇,总面积1187平方公里,2023年常住人口大约25万。
名称起源:历史长河中的演变
罗源历史很悠久,地名演变和自然地理、历史事件都有关系。春秋战国时它属于闽越地,秦朝时归闽中郡,西汉是冶县地,东汉后属于侯官县。
“罗源”这个名字有几种说法。唐代因为境内有罗江,也就是现在的起步溪,所以叫罗川,《新唐书·地理志》里就有记载。后来到天宝元年改名罗源,有人说是因为这里是罗江之源,罗江发源于西北山地;还有说法和唐代诗人罗隐有关,说百姓为纪念他来过这里所以改名,不过这种说法没什么史料能证明,更像是后人附会的。罗源在宋属福州,元属福州路,明清属福州府,1949年后先后属闽侯专区、宁德地区,1983年划归福州市管辖。
民俗特色:多民族交融的文化盛宴
罗源是多民族聚居区,以汉族为主,畲族占总人口的8.5%,是福州地区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民俗文化融合了汉族传统和畲族特色。
畲族风情:独特的民族魅力 1953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派出的畲族民族识别调查组进入罗源八井村进行调研。据史载,唐永泰二年第一批畲族人迁入罗源,繁衍至今。经过三个月的调研,调查组提交了详尽的调查报告,为国家识别畲族的民族身份提供了充分依据。1956年12月,畲族被国家正式认定为单一民族。
农历三月三是畲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罗源县霍口畲族乡湖湖村会举办盛大的活动,上万名罗源畲民会奉上一场别具风情的服饰文化盛宴。罗源畲族的凤凰装格外绚烂,缝衣边缘绣有五彩斑斓的花纹,与其他地区畲族凤凰装的朴素形成了鲜明对比,被民俗学者们冠以“花边衫”的美誉。2012年,罗源被评为全省畲族服装保护基地,2018年,罗源畲族服饰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把这一段加入到上面的文章中
传统节庆
元宵节时,全县各乡镇都有“游神”习俗,起步镇的“夜迎铁枝”特别有名。把儿童装扮成历史人物或神话角色,固定在3 - 5米高的铁架上,由村民抬着走,还配着锣鼓、鞭炮,场面很壮观,这还是省级非遗呢。
三月三是畲族乌饭节,畲族人用乌稔树叶煮乌米饭,寓意“祛风解毒”,还会举办对歌、摇竹舞、打糍粑等活动,罗源霍口畲族乡是这个节日的核心传承地,也是国家级非遗“畲族民歌”的重要展示平台。
端午节时,罗源湾沿岸的村庄,像松山、碧里会举办龙舟赛。龙舟造型独特,船头有“龙头”,船尾有“龙尾”,赛完后还有“龙舟宴”,大家一起分享粽子、雄黄酒。
民间艺术
畲族银饰锻造技艺很厉害,畲族妇女的凤冠、手镯、项链等银饰,都是匠人手工打造的,纹样大多是“凤凰、牡丹、水波纹”,象征吉祥和族群身份,这是省级非遗,罗源畲族银饰技艺还入选了“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手工艺品”。
罗源评话是用福州方言说唱的传统曲艺,曲目多是民间故事,像《三国》《说岳》,表演者一个人能演多个角色,拿着“醒木”“折扇”,只用三弦伴奏,在中老年群体里很流行。
传统舞蹈肩头戏,也叫“肩头坪”,演员把3 - 4岁的幼童绑在肩头,两人配合表演,成人控制身体,幼童做手部、头部动作,模拟夫妻、师徒等角色,常在庙会、节庆时表演,是市级非遗。
婚丧习俗
畲族婚礼有“拦门对歌”的环节,新郎迎亲时,新娘家会“拦门”,男方要和女方歌手对歌,对赢了才能进门,婚礼全程用畲语演唱《嫁女歌》《哭嫁歌》,还保留着母系社会“不落夫家”的遗风,新娘婚后先在娘家住,第二年春耕后才去夫家。
汉族丧葬有“做七仪式”,人死后每7天举行一次祭奠,一共“七七四十九天”,其中“头七”“五七”“尾七”最隆重,要请道士诵经,家人穿孝服,不能穿红戴绿。
经典美食
罗源鱼丸和福州鱼丸同源,用马鲛鱼、鳗鱼做原料,手工捶打鱼糜,包上猪肉馅,煮熟后Q弹多汁,汤头配虾油、葱花,是当地节庆必备美食,罗源“百年鱼丸店”还入选了“福建老字号”。
碧里笔架鱼肚是用罗源湾特产“鲨鱼肚”晒干制成的,富含胶原蛋白,能炖、能炒,是名贵海味,清代曾是贡品,有“海中人参”的称号。
畲族乌饭粽是端午节特色食品,用乌饭包裹糯米、五花肉、虾米,粽叶用当地芦苇叶,清香软糯,寓意“平安健康”。
罗源石雕
在中国石雕界,素有“天下石,罗源工”的说法。罗源栖云洞内现存十八罗汉,其中十六座是南宋罗源石雕艺术家陈增元精心雕琢而成,堪称宋代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罗源发现了储量最大的叶蜡石矿脉,后来被命名为“安后石”。1972年,罗源雕刻厂成立,其出产的工艺品远销东南亚,让罗源雕工声誉鹊起。
名胜古迹
中房镇的陈太尉宫始建于五代后梁,现存建筑是明代重建的,融合了宋代木构和明清装饰,是福建古代建筑珍品。
陈太尉宫坐落于罗源县中房镇前西村,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三年,融宋明清三朝不同风格的建筑于一体,有“古代建筑博物馆”的美誉。
它的大殿采用了复杂的斗拱结构,斗拱为鸳鸯交手拱,柱子都是梭柱,与《营造法式》中所载技法一致。陈太尉宫是这一时期建筑标准化的典型代表,其影响力在两宋时期就已辐射至岛国。2001年6月,陈太尉宫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就像一本史书,翻开每一页都清晰可见从五代到清代的历史建筑风貌。
飞竹镇的西洋宫·陈靖姑祖庙供奉“临水夫人”陈靖姑,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会举办“陈靖姑诞辰祭典”。霍口畲族乡的八井村是畲族古村落,保留了清代畲族民居,2019年入选了“中国传统村落”。
历史名人
罗源历史上名人不多,明清时期有几位。明代的陈善是嘉靖年间进士,官至云南按察使,以“清廉敢言”著称,著有《黔南类稿》。清代的林长存是乾隆年间举人,擅长书法。清代的畲族女歌手雷国香创作了很多畲族民歌,被誉为“畲族歌母”。
好了,听众朋友们,今天关于罗源的介绍就到这里了。罗源这座小城,既有独特的地理风貌,又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还有不断发展的特色产业。不知道大家听完之后,对罗源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