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驿漾濞行:核桃飘香处,古道遗韵长
在滇西群山的温柔怀抱中,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宛如一颗遗世独立的明珠,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悠长与文化的深邃。立秋过后,处暑时节,漾濞江两岸的核桃林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收获季。那挂满枝头的核桃,仿佛是大自然馈赠的金色宝藏,等待着人们去采摘。收获的日子里,人们欢歌笑语,载歌载舞,这欢乐的场景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被刻画在大理苍山漾濞古岩画的采果图上。古岩画上,人、牛、猪、鸡、鸭、狗等形象栩栩如生,或立、或行、或攀登、或劳作、或舞蹈,生动地展现了先民们的生活与劳作,让人不禁对这片土地古老的历史心生敬畏。
漾濞县,这片18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彝、汉、白、回等17个民族,4镇5乡,总人口10万余人。1980年,平坡镇高发村出土的一段核桃古木,经测定生长年代为3500多年前,证实了核桃在漾濞的悠久历史。漾濞江自北向南蜿蜒流经全境,两岸山坡上,核桃树成片生长。沿着漾濞石门关旁的山道向上,便是光明村,这个隐藏在万亩核桃林下的千年古村,被人们称为“云上的村庄”“别在苍山胸口的一朵绿色奇葩”。站在苍山高处俯瞰,光明村的核桃林宛如一朵绿色的彩云,宁静而美好。
云上的村庄里,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村民们收获核桃后,精心制作成一道道美食:核桃扣肉、核桃肉圆子、核桃叶炒火腿、核桃炖猪脚、核仁荷叶饼、核桃八宝饭、核桃糕、香酥核桃、核桃馅汤圆,还有核桃茶和核桃酒。这些美食,蕴含着村庄悠长清馨的时光,需要人们细细品味。漾濞的核桃果大、壳薄、仁白、味香,富含多种健康营养成分,是核桃中的翘楚,也因此让漾濞被誉为“中国核桃之乡”。
漾濞的美,不仅在于核桃,更在于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发端于2000余年前的西南丝绸之路,经漾濞的博南古道,成为古道上的咽喉要道。漾濞江畔的古城,因古道上马帮往来而逐渐滋养出一个古驿埠头,成为漾濞核桃交易的集散地。优质的漾濞核桃,沿着古道走向世界。上世纪30年代末,滇缅公路沿古道穿过漾濞,漾濞核桃的运输方式也由马帮驮运转向汽车运输,走向更远的地方。
漾濞古城云龙桥头的楹联“苍虹落漾 云龙舞山间 铃响博南路 看古道悠悠敲岁月/碧浪飞花 金凤翔峻岭 核桃天下名 喜春潮滚滚绘宏图”,道尽了漾濞的历史文化与风物自然。云龙桥,这座始建于唐代的铁索吊桥,见证了漾濞江的千年碧波、古道马帮的悠悠铃响、古城漾濞的繁华岁月、漾濞核桃的南来北往,是漾濞的标志性历史文化景观。
漾濞古城,一江绕城,二河对流,三山环抱,四季流转。城下的漾濞江发源于丽江九河,一路经剑川、洱源,在古城脚下打了个弯,将小城环于臂弯之中。雪山河、石月亮河汇入漾濞江,秋冬时节,两河两岸的芦花与江岸的芦花连成一片,颇有《诗经》里《秦风·蒹葭》的浪漫意境。
漾濞古城隔江分为上街和下街,上街以博南古街为主体,有着千年沉积的“城韵”。早晨,石子街上,人们或浇花、或逗鸟、或捡豆子,木门上挂着烟壳帘子,门槛下猫狗晒太阳,临街窗铺传来收音机的声音,一派宁静祥和。下街则是古城回族群众的主要聚居区,明清时期是一条近一公里的狭长古道,临街有各种马店、客栈、商铺,经营清真小吃和土杂特产。如今,下街依然保留着勤勉的“市声”,清晨有卖牛肉的摊子、做面条的人家、糕饼店,充满了生活气息。
漾濞的文化史上,历代文人诗客留下了许多记述和吟诵漾濞的诗词文章。古城里,文庙、武庙、城隍庙、送子娘娘殿,还有太和宫、川主庙、江西祠等建筑,如今虽只剩少数,却成为漾濞屯垦历史和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见证。自后晋以来形成的“云集场”,曾是热闹的集贸市集,徐霞客也曾在此购买“蔬米”。
新世纪以来,漾濞县城不断发展建设,雪山河上先后修建了四座大桥,新城区逐渐形成。雪山河从傍城而流变成了穿城而过,但河水依然清澈,在四座桥后汇入漾濞江,与石月亮河喧喧相和。漫步在古街上,走在云龙桥上,感受着习习凉风,看着桥下流水悠悠,天空中鸽子飞翔,让人不禁沉醉在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之中。
漾濞,这个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古驿,这个隐身于苍山之西的小城,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在这里,非遗与文保相得益彰,古道与核桃相映成趣,历史与现代交织融合,让人流连忘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