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日报记者 陆征 见习记者 段恋
8月29日,步入涞水县三坡镇紫石口村,漫山翠色涌入眼帘,村畔拒马河水声淙淙,农家民宿各美其美。游客三三两两,笑语回荡山谷,祥和安宁,又充满生机。
这里是风景秀美的野三坡。然而时光倒回83年前,这片土地却见证了一场惊天动地的阻击战。
晋察冀军区对鸡蛋坨跳崖五壮士的嘉奖令。 保定日报记者 陆征 摄
1942年12月27日深夜,太行山区寒风凛冽。一道紧急情报送至晋察冀军区第十一军分区第七团:日伪军千余人正沿拒马河从大庙、李家堡、杜家庄三路奔袭,直指七团驻地曹坝岗(今属紫石口村)。
此时,第七团主力尚在外线作战,团部仅余特务连和二连留守。形势危急!二连官兵奉命迎寒疾行,抢先登上松树岭。天寒地硬,土石如铁,战士们抢筑工事,以石垒掩体,顽强备战。
曹坝岗是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位于群山夹峙的山谷里。村西有一条山路向南翻过西大岭,是通往平西军分区和地委的门户。它的西面是松树岭,这里山势蜿蜒,主峰佛洞塔高耸入云。其下方有一处陡峭山峰,形如鸡蛋,俗称“鸡蛋坨”——就在这里,一场血战即将展开。
次日拂晓时分,炮火撕裂黎明的寂静。日军凭借优势火力发起一轮又一轮冲锋。从清晨到正午,八路军战士顽强抗击,一次次击退进攻。激战至中午,连部接到团部指挥所“边打边撤”的命令。由一排副排长李连山带领八班阻击断后,掩护机关和群众转移。
缅怀五位英雄,刘家河烈士陵园内的纪念碑。保定日报记者 陆征 摄
随着敌人疯狂地冲锋,战斗越发激烈,血色浸染山峦。敌人抢占佛洞塔山头后,向坚守鸡蛋坨的八班阵地猛烈扫射。子弹打光,手榴弹用完,退路被切断。战士们拆掉工事,用石头砸;石头砸完了,就以身躯挡。最后,阵地上仅剩下五人:李连山、刘荣奎、宋聚奎、邢贵满、王文兴。
“上刺刀,和他们拼了!”眼看敌人逼近山顶,李连山毅然喊道。五人跃出战壕,与日军展开白刃搏斗。
李连山浑身是伤,仍奋力刺倒三名日军。最终,一把刺刀从背后刺中他的身躯。他用尽最后气力高喊:“八路军誓死不做俘虏!砸枪!跳崖!”说着,李连山砸断枪支,退至悬崖边——又一颗子弹击中他的胸部……刘荣奎、宋聚奎、邢贵满、王文兴先后跳崖,五人全部壮烈牺牲。
隐蔽在山洞的群众目睹了这悲壮一幕。次日,军民在崖下找到烈士遗体,当地百姓献出棺木安葬英雄。1943年1月7日出版的《晋察冀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李连山等“子弟兵五壮士”跳崖牺牲的报道。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副司令员萧克特发通令嘉奖,称赞他们:“宁死不当俘虏,英勇顽强,精神可佩!”
太行飘雪,山岭肃立。紫石口村旁的鸡蛋坨,见证了这一曲忠魂不灭的血色壮歌——这个原本普通的地名,从此被永久镌刻进平西抗战的历史丰碑上。
历史从未走远,未来正在书写。2013年,张涿高速公路通车,野三坡景区迅速发展。坐落于镇中心的紫石口村,更是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
如今,这个曾经烽火狼烟之地,已发展成为有881户2285人的山区大村。百余家宾馆民宿沿路兴起,村民人均年收入约12000元。
家住紫石口村,今年做起民宿生意的杨娟夫妇高兴地说:“原先我们夫妻俩打工,每月工资加起来7000元左右。如今村里发展得挺好,我们用积蓄盖起民宿,旅游旺季每月收入2万多元。现在我们不用外出打工,既能照顾老小,又能赚钱养家,日子越过越舒心。”
更令人振奋的是,紫石口村正积极推进小西河水上乐园项目,将水上娱乐与红色旅游相结合。紫石口村党支部书记刘佃明表示,村集体与企业合作,除了水上乐园,还将建起露营地、卡丁车等多种体验项目,预计2026年“五一”正式迎客,项目建成后将帮助更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这片被热血浇灌的土地,从未忘记英雄。上世纪90年代,村里便立碑纪念跳崖五壮士,纪念碑后来迁至刘家河革命烈士陵园内,五位英雄也安眠于此。
鸡蛋坨脚下,野三坡平西红色文化中心正在加紧建设中,预计2026年正式开放,继续讲述这里的英雄故事。村里还计划开发红色资源推出研学旅游,让历史记忆真正转化为发展动能。
如今,这段壮烈历史不仅被镌刻于碑、珍藏于馆,更通过原创河北梆子《壮士悲歌》在舞台上重生。通过高亢悲怆的唱腔和动人演绎,五壮士舍身跳崖的瞬间被铸成永恒的艺术形象,让英雄精神穿越时空,声声回荡。
夕阳西下,鸡蛋坨巍然耸立。在这片孕育英雄、见证壮烈的土地上,幸福正发出清澈而绵长的回响——它是英勇与牺牲的余韵,是和平与发展交织的壮歌,更是一代代人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坚定前行的足音。
(本期历史文化顾问:涞水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于明久)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