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字里的山河意——扎龙沟应是扎隆沟吧?

青海北龙山扎隆沟
作者|冶莹(青海)
第一次在游记里见到“互助扎龙沟”这个名字时,总觉得舌尖绕着点不自在。后来站在那片青碧的峡谷里,听当地人指着远处雪峰下的密林说“这是扎隆沟”,才恍然惊觉,一个偏旁的差异,竟藏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山河密码。

青海北龙山扎隆沟
“扎隆”二字,是藏语里“吉祥的沟谷”之意。这名字像山涧里的泉水,带着草木的清冽——你看那沟里的云杉,树干直插云天时带着“隆”字里的昂扬;溪流在乱石间奔涌,水声里似有“隆”的浑厚回响。藏族同胞世代生活于此,给山川命名时总带着对天地的敬畏,这“隆”字里,藏着风雪掠过山巅的呼啸,也藏着经幡在风中舒展的庄严。而误写的“扎龙”,却像给青山系上了一条不属于它的锁链。
龙是中原文化里腾云驾雾的灵物,总与翻江倒海的气势相连。可扎隆沟从不是这样的,它的美是含蓄的:初春时,残雪在杜鹃花丛里偷藏阳光;盛夏的雨过之后,松萝会在枝头凝结成水晶串;就连最湍急的瀑布,落地时也化作青苔石上的细语。这里没有龙的张扬,只有山与水的絮语,像藏族老人手里转经筒的低吟。

青海北龙山扎隆沟
人常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地名里,这毫厘之差往往是文化基因的错位。就像有人把江南的“坞”写成“屋”,便少了几分水汽氤氲的朦胧;把西北的“塬”写成“原”,就淡了些黄土层叠的厚重。扎隆沟的“隆”,是高原赋予这片土地的声息,是风雪与草木共同写就的诗行。

青海北龙山扎隆沟
如今再看那些印着“扎龙沟”的宣传单,倒也不觉得全然是错。或许正是这不经意的笔误,让人更留意去分辨:哪些是山河本真的名字,哪些是我们强加的想象。就像站在沟口眺望时,云雾会暂时模糊山的轮廓,但风总会吹散薄雾,让那些刻在石头上、流在溪水里的名字,重新清晰起来。注曾在搜狐网看到一篇用户关注比较高的文章《扎隆沟:夏景不寻常,入目好风光》,其中提到“扎隆”在藏语中意为石崖沟,说明“隆”字来源于藏语音译,描述地理特征。其他文章提到扎隆沟的自然景观和藏医文化,但未直接涉及“龙”字的使用。
青海北龙山扎隆沟
为了确定“隆”还是“龙”我查阅了辞海,翻阅了辞源,需要分析“隆”与“龙”在含义上的区别。“隆”在汉语中有高起、盛、多、尊重、成长的意思。而“龙”古代传说中是一种有鳞有须兴云化雨神异动物;古生物学指一些巨大的有尾或兼有翼的爬虫,象征吉祥;封建时代用龙作为皇帝的象征,而知网、万维这些官网,根据搜索结果,“扎隆”是藏语音译,原意与石崖相关,因此“隆”更符合地名来源。若替换为“龙”,虽寓意吉祥,可能要失去原有的地理和文化意义。
此外,百度中另一篇关于民族宗教的文章提到扎隆寺,使用“隆”字,进一步确认其藏语渊源。因此,从文化传承和地名准确性来看,“隆”更为合适。而“龙”可能更适合用于旅游宣传,增加吸引力,但需注意尊重原名。

青海北龙山扎隆沟
因此,根据搜索结果,“隆”更准确,而“龙”有吉祥寓意,但可能偏离原意,本人建议需根据使用场景建议合适用字,不要带偏了中国汉字的真正内涵及意义。

青海北龙山扎隆沟
有神话传说,扎隆沟的春天总比别处来得矜持,直到五月末,寒武纪砂岩缝隙里渗出的雪水才敢唤醒沉睡的苔藓。这时节若沿着药水泉溯流而上,会看见108眼泉孔吐出的氤氲里,藏着莲花生大士降龙时遗落的桃核。地质队员的罗盘指针在擎天一柱下微微震颤,30米高的白垩系砾岩柱体内,碳酸盐结晶正以千年一毫米的速度生长。藏族阿妈说石柱顶端的洞穴里锁着龙女,每逢春分,她便将青丝化作漫山野桃枝。

青海北龙山扎隆沟
也许这个传说,部分创意字者,就把“隆”写成“龙”。汉字“龙”象征祥瑞,若用于旅游宣传或文创命名,可增强吸引力(如《扎隆沟:夏景不寻常》中提到的自然景观被赋予神话色彩)但“龙”与藏语原意无关,强行替换可能弱化名原有的地理、文化内涵,甚至造成误解。
作者:冶莹
文作者简介:

冶莹,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员、民和作家协会会员、民和县桃源中学教师,喜欢收藏生活中的每一份感动和美好,用文字抒写心语。《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