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旅游市场“热”力四射,点燃了大家的消费热情。各大景区街巷间人流如织,消费场景持续焕新,文化和旅游消费呈现出大众化、多元化和品质化的特征,暑期旅游也变得更加有料、有趣、有深度。
从上海乐高乐园单日门票售罄的火爆,到严复故里元宇宙项目中“穿越百年”的交互体验;从抗战纪念场馆里缅怀历史的年轻身影,到AI学习机热销背后的“智慧消费”热潮,今年夏天,旅游不再是简单的出行,而是一场集文化感知、科技体验、情感共鸣于一体的生活方式变革。数据见证活力:暑期档电影票房突破116亿元,主题乐园预订量同比增长70%,3C数码产品销售翻倍,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政策引领、文化赋能与业态创新共同奏响的经济强音。
暑期旅游市场的有序繁荣,离不开政策“指挥棒”的科学引领。今年以来,从国家层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旅游消费潜力的若干措施》,到地方政府的精准施策,形成了“顶层设计+基层落地”的立体保障体系。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交通部门推出“暑期旅游便民十条”,优化景区预约机制、加密热门线路客运班次,让出行更顺畅;财政部发放1.2亿元暑期文旅消费券,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直接带动消费超50亿元;地方层面更是亮点纷呈:杭州推出“1元游景区”活动,降低出行门槛;昆明为自驾游客提供免费停车、沿途补给等服务;洛阳开通“文旅专线地铁”,串联15个核心景区,实现“一票通行”。这些政策不仅破解了“停车难、预约繁、交通堵”等痛点,更在细节处传递民生温度,让政策红利转化为游客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敢消费、愿消费、放心消费”成为暑期市场的主旋律。
“千景一面”的时代早已过去,唯有扎根文化土壤的旅游项目,才能真正打动人心。这个暑期,各地深挖地域文化基因,让旅游成为触摸历史、感知文明的窗口。在西安,哪吒IP主题的5D全息项目让神话人物“走出”屏幕,游客在VR交互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在开封,《东京梦华录》的灯火意境被转化为“夜游、夜购、夜娱”的完整生态链,古今交融的场景让人流连忘返;在严复故里,游客通过3D复刻场景与虚拟人对话,在历史事件演绎中理解“思想启蒙”的深远意义;更有红色旅游持续升温,“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试开馆首日4万人次参观,年轻游客在纪念馆里聆听抗战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真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便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一场深度的文化对话。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升级,暑期旅游市场正从“流量时代”迈向“质量时代”,业态创新成为破局关键。今年夏天,“科技+文旅”“跨界+融合”的新玩法不断涌现,让旅游体验更丰富、更多元。在技术赋能下,故宫推出“数字文物库”,游客通过VR设备“走进”未开放区域,近距离观赏文物细节;敦煌研究院的“云游莫高窟”项目,实现“线上预约+线下体验”无缝衔接,让文化遗产触手可及。在业态融合方面,“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成为新趋势:云南腾冲的“温泉康养+中医理疗”套餐,吸引众多中老年游客;武汉举办“长江灯光秀+水上马拉松”活动,将运动激情与城市夜景完美融合。更值得关注的是,小众目的地和“微度假”走红,浙江丽水的古村落民宿预订量增长120%,广东肇庆的星湖露营地“一营难求”,北京郊区的“农场体验游”成为家庭亲子首选。这些创新打破了传统旅游的边界,让旅游从“长途跋涉”走向“就近享受”,从“单一观光”走向“多元体验”,满足了不同群体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小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