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近期,有网友发布视频爆料,称其在暑期热门打卡地上海自然博物馆参观时,看到“非洲大草原”多媒体展区里,有近10名孩子擅自翻越围栏,进入标本展示区嬉戏玩耍。从这段视频中能够看到,现场有家长鼓励孩子将较小的标本拿起,抱在手上拍照,还有一名小男孩直接骑上了一头成年狮子的标本。
有记者去实地采访时发现,该馆内标本旁大都明确标注了“不可触摸”,仅狮子标本展区周围就贴满了“请勿触摸攀爬”的提示语,数量高达26张。如此醒目的规则提示下,仍然出现了视频中那一幕,折射出部分孩子缺乏规则意识、无视公共秩序,以及家庭教育的缺位。难怪网友直呼:“熊孩子”背后必有“熊家长”。
文明观展、遵守规则是参观博物馆的底线。博物馆里陈列的作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需观众用心感受,更应被文明对待。为什么自然博物馆里的动物标本禁止触摸?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近期撰文指出,每一件标本都凝聚着自然的印记与科学的价值,“禁止触摸”不是苛刻的限制,而是让这些“自然珍宝”能够长久留存的必要之举。
家长带孩子参观自然博物馆的初衷是探索自然奥秘,从而拓展视野、提升认知。但在游览过程中,对孩子翻越护栏的行为默许纵容,甚至对工作人员的提醒、阻拦进行投诉,这样的博物馆之旅,真的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吗?博物馆设置的围栏、张贴的提示语不仅是物理界限,更是为参观者划定的参观底线。跨越界限、闯入禁区、无视规则,家长的不良示范会给孩子未来的成长之路埋下无尽隐患。
对孩子真正的负责,是引导他们遵守秩序、敬畏规则。针对不文明参观行为,上海玻璃博物馆在2024年场馆改造中,特别设置了“反思角”区域,将因小朋友玩闹撞倒损坏的两件展品以破损状态在“反思角”展出,把损毁过程的监控录像制作成视频,在展品旁循环播放。不少家长表示,这是很好的反面教材,能直观地让孩子明白什么不该做。
当下,越来越多的文博场馆通过免费开放、加设特展等方法,吸引公众参观,还设置开放、半开放的展区,增强互动体验。从中获益的家长和孩子,更应做好文明观展的自律约束。博物馆不是游乐园,文物和标本不可再生,家长应以身作则文明观展,引导孩子遵守规则、尊重文化、心存敬畏、严守底线,共同守护公共文化空间的美好。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评论投稿邮箱:mzpljkb@163.com

来源:学生健康报
文:范洪岩(媒体人)
策划:张灿灿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