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漫过怀玉山脉的脊线,德兴的田野尚带着露水的清凉。我们的车沿着蜿蜒的乡道前行,窗外是不断延展的绿色画卷:稻田在微风里泛起柔波,菜畦整齐如棋盘,远处农舍的白墙与黛瓦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就在这山水相拥处,"青舍里"三个朴素的木刻字悄然出现,像一页被岁月浸染的日记,等着旅人轻轻翻开。
田园烟火:舌尖上的风土记忆
青舍里的餐厅是由老知青宿舍改造的。粗木梁下挂着竹编灯笼,土陶罐里插着野姜花,墙上镶嵌着蓑衣、簸箕等老物件。我们择窗边坐下,窗外正对着一畦碧绿的菜地,现摘的蔬菜不过十分钟便成了桌上的清炒时蔬。
老板娘端来砂锅土鸡汤时,特地掀开盖子让热气扑在我们脸上:"鸡是后山跑的,笋是今早掘的,你们城里人喝不到这么鲜的。"金黄的汤面上浮着零星的油星,入口却是清甜回甘。女儿捧着碗小口啜饮,忽然抬头说:"和超市买的鸡汤味道不一样!"
最让人难忘的是一道知青烧土灶。五花肉与干豆角在陶土锅里咕嘟作响,柴火气息渗进每丝肉纤维中。父亲吃着忽然感慨:"这味道让我想起下乡时老乡家的杀猪菜。"烹饪于此不仅是技艺,更成了时空穿梭的媒介。
泥土馈赠:菜篮里的四季轮回
青舍里的农产品市集犹如微型农业博览会。竹筐里堆着带泥的红薯,箩筐里盛着德兴特有的红花茶油,藤架上垂着自制腊肠。最有趣的是体验区——孩子跟着农妇学磨豆浆,石磨转动的吱呀声里溢出浓醇豆香。
我们买了三宝:红花茶油、麻糍粿和竹荪。卖茶油的老人执意让我们先尝后买:"我们德兴的红花茶果,要霜降后采摘,冷榨的油才透亮。"他用竹勺舀出金黄的液体,果然带着坚果般的香气。这些沾染泥土气息的产物,比任何纪念品都更能承载旅行的记忆。
时光标本:知青墙下的年轮密码
青舍里的真正灵魂藏在知青文化馆。旧照片里梳辫子的姑娘正在水田里插秧,褪色的奖状上写着"先进知青点",玻璃柜里陈列着搪瓷缸和工农兵笔记本。最触动我的是一面手印墙——不同世代的农民和知青的手掌印在粘土上,掌心纹路如土地垄沟般清晰。
女儿指着1968年的下乡路线图问:"他们为什么愿意来这么远的地方?"正在整理展柜的老人转过头来,笑容里有着奇异的骄傲:"因为这里需要他们,他们也在这里长大了。"他的普通话带着赣北口音,后来才知道他正是留守本地的老知青。
田园哲学:青舍之外的思考
现代人总向往田园,或许不仅是渴望绿色生活,更是寻求某种生命节奏的复位。在青舍里,吃饭时能看见种菜的土地,买特产时能遇见制作的农人,听故事时能触碰历史的温度。这种"从田园到餐桌"的短链路,重构了人与土地、食物与记忆的亲密关系。
离开展馆时,女儿在本子上写下:"这里的人好像把日子过成了连续剧。"诚哉斯言,在德兴的青山翠谷中,青舍里如同一个鲜活的时空胶囊,既保存着激情岁月的理想光芒,也生长着当下生活的踏实美好。它让我们记住:无论走多远,人间烟火终究是灵魂最深的乡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