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原大地来到太湖之滨,从龙门石窟的传统造像到现代灵山的传承创新,这是穿越古今的传承……2025年文旅“暑期档”,一场“梵境双辉”龙门石窟与灵山胜境艺术对话展在无锡灵山胜境上演,成为今年无锡暑期旅游的一抹“亮色”:统计显示,平均每日观展“流量”超5000人次,成为热门打卡点。记者采访获悉,在热闹的背后,景区还有着打造城市新IP的更深考量。
将“龙门石窟”搬到无锡
“来一趟无锡灵山,还能看到洛阳的‘龙门石窟’,太值了!”今年7月初,暑假刚开始,带着孩子到无锡游玩的浙江市民郦先生,偶尔在短视频平台看到“龙门石窟与灵山胜境艺术对话展”精彩画面时,果断带孩子进场体验。
7月3日开始,来自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研究院与无锡灵山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千年龙门 遇见灵山”——“梵境双辉”龙门石窟与灵山胜境艺术对话展暨2025灵山博物馆季,在位于无锡灵山省境内的无锡灵山博物馆内正式开启,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关注,包括郦先生这样的外省游客以及众多“苏超”球迷。
“龙门石窟”搬到无锡。张建波 摄
“龙门石窟”搬到无锡。张建波 摄
无论是佛教史还是中华文化史,龙门石窟都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近年来声名鹊起的灵山胜景,则是一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佛教文化展示和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从中原大地到太湖之滨,雕琢在名山大川上的“龙门石窟”如何“搬”到无锡?
“龙门石窟”搬到无锡。张建波 摄
“龙门石窟”搬到无锡。张建波 摄
凭的是高科技:使用3D打印以及数字化技术,将原本深藏中原的千年艺术瑰宝“请”到了江南观众面前,实现了文物在当代时空中“芳华再现”与“活化新生”。“这一科技赋能的深度呈现,正是传统文化生命力在灵山空间得以延续和绽放的鲜活例证。”相关专家称。
担起文化传承的使命
漫步展区,通过3D打印,北魏、盛唐代表性“石窟像”被按原比例或等比缩小制作的作品被安放在博物馆内,远视的震撼和细观的生动,整体的氛围感,让人如同身临其境于“龙门石窟”。
同时,精选龙门石窟北魏至清代碑刻题记拓本,包括最有代表性的中国书法艺术史上魏碑珍品——“龙门二十品”,及唐楷的典范——“伊阙佛龛之碑”等,碑刻书法的雄浑与细腻,更令人爱不释手。郦先生说,与自己在洛阳看龙门石窟的感觉“似曾相识”,带着孩子一起重温更是意义非凡。
“龙门石窟”碑帖现身无锡。张建波 摄
而这样一场特别的艺术对话展,并不限于简单地观展,还有更丰富的内容。整个活动期间,还通过学术主题交流、“非遗传承”展示、文创市集及XR科技沉浸体验等,从更多维度上激发人们对龙门石窟的关注,以及这场两地文化交流本身的意义。
互动表演
市民游客观展
市民游客观展
“目前统计下来,平均每天超过5000人次观看展览,大部分进园的游客都会来观展!”无锡灵山胜境相关人士日前向记者透露。
担纲城市新IP
在这场对话展现场,传统石窟佛像造像艺术与现代佛像造像艺术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对话”。“当千年龙门遇见吴地灵山,我们不仅在展示文明的厚度,更在丈量传承的温度。”
市民游客观展
双方就表示,此次跨区域文化协作,不仅是中国造像艺术的千年对话,也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双城”携手创新。活动通过整合龙门深厚的学术资源、灵山独特的空间优势与创新的互动体验,构建了一个以文化对话为核心、以学术研究为底蕴、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公众体验为导向的文旅融合新范式,为公众开启了一扇在科技赋能的沉浸式体验中,深度感知中华文明独特魅力与时代活力的宝贵窗口。
两地文创同时展示,都受欢迎。张建波 摄
而灵山博物馆承办这样一场跨度近半年活动,也展现了其作为新兴博物馆的创新发展的路径思考。灵山博物馆执行馆长秦伟平称,举行此次特展是该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品牌建设上的一次创新探索,通过数字化技术将龙门千年瑰宝“请”进灵山,促进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同时,也是在文化品牌塑造上,立足江南地域文化与佛教文化特色,打造“展览+研学+文创”多元体验模式,逐步形成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文化 IP,让灵山博物馆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前沿阵地。
两地文化交流访谈。张建波 摄
市民游客观展
“其实,这一次对话展,也是我们灵山博物馆品牌打造的又一次创新。”在秦伟平看来,灵山胜境不应仅仅是一个景区,而应以博物馆这个核心载体,成长为无锡文旅发展和文化传承“品牌”,成为无锡新的“城市IP”。(除署名外,图片由灵山博物馆提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建波
校对 石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