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关注自我成长的Amanda WorldLazy 日本
前言
在日本,我发现自己可以变越来越E,主要也许是因为宅着的空间太小了...
在这里我也发现了,原来我们人并不需要那么多东西亦可以活的有滋有味。
在这里海与山都离的很近,心情郁闷,想出发前去看海与日出只需徒步20分钟。
图|海胆
关于中日生活情况的不同:
在中国老家吃饭,亲戚热情地招呼我吃菜,一边笑着问:“你工资多少?什么时候结婚?”
而在日本参加聚餐,大家只是微笑寒暄,聊聊天气和兴趣,饭桌上没有人劝我多吃一口。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中日两国人的骨子里,真藏着不一样的观念。
这种差别,出现在公司、在家庭、在邻里之间,甚至连说话的语言里都有痕迹...
走进中国人的家,你常常能感受到热闹、亲近和直爽;而在日本人的日常里,你会发现安静、秩序和分寸。
这并不是表面上的性格差异,而是刻在骨子里的观念差别。
图|海上升太阳
下面我用三个小故事,带你看看这种差异:
① 公司里的场景
在中国公司里,老板一句话:“今天必须做完!”大家可能心里抱怨,但还是立刻动手加班。效率比流程更重要。
而在日本公司里,上班前大家要至少确认一次:谁负责什么,流程如何走,甚至开个小会才行动。
中国:先干完再说。
日本:不出错比快更重要。
② 家庭聚餐
在中国的餐桌上,亲戚可能第一句话就是:“你工资多少?什么时候结婚买房?”大家争着给你夹菜,热情又直接。
在日本的餐桌上,亲戚多半只聊天气、兴趣,避免涉及隐私。吃饭时各自取菜,不会强行劝酒劝菜。
中国:亲近里带着直接。
日本:和气里保留分寸。
③ 邻里关系
中国的邻居常常会敲门送菜、帮忙搬东西,甚至顺便八卦一下家长里短。
日本的邻居通常只是点头问候,很少上门,但会在搬家时送上小礼物,表示礼貌。
中国:人情味浓,但少隐私。
日本:礼貌周到,但有距离。
④ 敬语的差别
最能体现文化差异的,还有语言里的“敬语”。
在中国,虽然我们也讲礼貌,但很多时候直呼名字、开门见山都没问题。比如同事之间,直接叫“老李、小王”很自然。
在日本,敬语是一种“社会秩序”。对上司、长辈、客户,一定要使用「です・ます」体,还要根据场合区分「尊敬语」「謙譲語」。哪怕关系再熟,也很少直呼名字,常会加上「さん」「課長」「先生」。
换句话说:
中国语言:更强调亲近感。
日本语言:更强调身份和距离。
图|网络
家庭与个人
中国:家庭观念更重,“为家牺牲个人”是很多人潜意识里的义务,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传宗接代的期待很强。
日本:个人独立意识更强,即便有孝顺之心,也不会无限制牺牲个人生活,父母往往不希望孩子成为“负担”。
群体与个体
中国:强调“人情社会”,人脉、关系、圈子非常重要,讲究“熟人社会的互助与面子”。
日本:更倾向“制度社会”,遵守规则比走关系更可靠,人与人之间保持“距离的美学”,避免给别人添麻烦。
表达方式
中国:说话直白、情绪外放,倾向于“快速建立熟络感”。比如问收入、婚姻这种在日本算隐私的话题,在中国很常见。
日本:强调含蓄、间接,避免冲突。用语上常留余地,比如「検討します」既可能是考虑,也可能就是婉拒。
工作与责任
中国:效率导向,常见“先干再说”“摸着石头过河”,遇事灵活应变;但规则可能更随意。
日本:责任感和完美主义极强,宁愿慢也要尽量不出错,“把流程走到位”比“快点做完”更重要。
⏳ 时间观念
中国:时间观更灵活,迟到、临时变动比较常见;长期规划相对弱。
日本:守时几乎是刻进骨子里的,列车几分钟误点都要公告;社会对“遵守承诺”有极高要求。
人生态度
中国:强调“成就感”与“往上走”,社会鼓励竞争、挣钱、地位提升。
日本:更强调“安定”和“与环境协调”,宁可普通稳定,也不愿冒风险。
总结:
可以说,中国骨子里的观念偏 “人情+发展+关系”,日本则偏 “规则+秩序+避免麻烦”。
两国文化差异让彼此看对方时,常觉得“怎么会这样?”——但其实都源自历史和社会环境的长期塑造。
图|自制鸡腿炒洋葱白菜便当
✨ 写在最后
中国人的骨子里,或许更多是热情、人情、效率、家庭;
日本人的骨子里,则也许是安静、秩序、责任、分寸。
关注自我成长的Amanda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