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长河中,有些记忆不应被冲淡,有些精神必须代代相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热度不减,吸引着不同年龄段的人们纷至沓来。一场关于抗战精神的传承正在悄然发生,它跨越了年龄的界限,打破了时空的阻隔,以最真实、最动人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纪念馆,探寻传承在这里的具象化表达。
每年都要来参观一次
8月的首个周末,18岁的陈茁阳站在赵一曼烈士的遗书前,手指轻轻抚过展柜玻璃。这位刚成年不久的青年,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早已熟知赵一曼的故事,但当他亲眼见到那封“不用千言万语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的遗书时,仍被字迹中透出的刚毅所震撼。“以前总觉得历史是课本上复印的文字,现在才明白,这些泛黄的纸张承载着信仰的重量。”陈茁阳在留言簿上写道。
每年七七事变纪念日,家住北京海淀区的孙先生都会带着儿子、孙女来抗战馆,在卢沟石狮模型前讲述那段“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历史。从“南京大屠杀”令人窒息的黑暗展区,一步步走向充满光明的胜利展区,孙先生步履缓慢而坚定,心里也越来越敞亮。他反复端详着展柜里的钢盔,凹陷的弹痕仿佛还带着战火的余温。“我父亲当年就是戴着这样的钢盔守卢沟桥的。”老人颤抖的手指划着展柜,“他说子弹擦着头皮飞过时,耳边响起的是《大刀进行曲》的旋律。”
正午时分,展厅里的“抗战家书视听空间”传来哽咽声。29岁的杜玮洁闭着眼睛聆听左权将军的家书,当听到“我虽如此爱太北,但是时局有变,你可大胆按情处理太北的问题,不必顾及我”时,她不禁热泪盈眶。为了参观展览,特意请了年假,“我们这代人习惯了岁月静好,但不能忘记,有无数人曾为这份静好付出生命。”离开前,她在文创区买下“新青年”主题的笔记本,“要让这份历史记忆陪伴我每一天。”
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带着不同的人生阅历和感悟,表达着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英烈的敬仰,让抗战精神在岁月的流转中始终熠熠生辉。不同年龄的身影在此交汇,用年复一年的凝视,完成一场穿越时空的共鸣。
每代都要坚持过来看
血脉,是记忆最坚韧的载体。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常常能看到父子两代、祖孙三代一起参观的场景。这种家族式的传承,让抗战精神在亲情的纽带中得以延续。
张鹏一家的身影在展厅中格外醒目。他的姥爷是抗战老兵,因愤恨日寇杀人放火,毅然投笔从戎。张鹏清晰记得姥爷回忆录中那些硝烟弥漫的细节:工兵奇缺炸药,抢修工具匮乏,在黄河边顶着炮火抢修工事……这个暑期,张鹏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完成了一场跨越南北的“抗战之旅”:从四行仓库的弹孔墙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万人坑,再到衡阳保卫战的战壕遗址,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一家人就已来了3次。“孩子们在731遗址看到日军细菌战罪证时,吓得躲在妈妈身后。”张鹏回忆道,“但我告诉他们,必须直面历史,才能懂得和平的珍贵。”
在抗战馆“全民族抗战”展区,张鹏的小儿子绳乙指着“死”字旗问:“爸爸,为什么旗子上写着‘死’?”张鹏蹲下来,指着旗上“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 的字迹,语重心长地说:“这是一位父亲送给出川抗战儿子的礼物,他希望儿子用生命守护国家。”父亲的讲述让少年屏息沉思,英烈的无畏事迹通过父亲的讲述悄然融入他的血脉。
这样的场景在抗战馆内每天都在上演。河南来的张先生带着女儿在地道战场景前,教她识别地雷模型:“这个是土地雷,那个是石雷,都是老百姓自己造的。”女儿踮着脚凑近展柜,伸手比划着:“爸,我长大了也要造‘地雷’打坏蛋!”稚嫩的话语让周围的观众会心一笑,却又在笑声中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
抗战精神薪火相传
2025年7月8日,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组织近60名两岸抗日英烈与黄埔先辈后代齐聚抗战馆。追思会上,秘书长鲁延鸣的声音庄重:“88年前,七七事变在此爆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大黄埔师生团结御侮,赢得胜利。”
在英烈墙前,当滕久寿孙子滕建松、朱家麟孙女朱铤等人找到先辈姓名时,那夺眶而出的热泪,便是血脉与历史最深刻的共振。最小的参与者是年仅六岁的绳乙——抗战的烽烟虽已散尽,但抗战精神的火把,已在稚嫩的手中悄然传递。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作为传承抗战精神的重要场所,近年来,通过举办各种主题展览,以丰富的文物、图片和场景展示,生动再现全民族14年抗战的光辉历程,让更多人了解抗战历史,感受抗战精神。同时,纪念馆还通过开展教育活动、学术研究等方式,深入挖掘抗战文化的内涵,推动抗战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传承,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先烈的告慰,更是对未来的承诺。从青春正好的青年,到白发苍苍的老者,从温馨和睦的家庭,到血脉相连的先烈后代,他们以坚定的步伐、深情的凝望,追寻着先辈的足迹;以真挚的话语、炽热的情感,诉说着对历史的尊重与对英烈的敬仰,在这里,传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模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奋勇前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