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美人谷
诗曰:
滔滔清流大金川,
水似琼浆润两岸。
春浓花荫藏娇娃,
夏漫云霭隐婵娟。
凤栖神山凝秀色,
妃辞王宫孕仙颜。
千古石碉今犹健,
万里游人醉此间。
2025年8月21日上午,车行至小金县城。故地重游,此前曾探访红一四方面军会师桥、懋功会议会址等红色遗迹,今日便未作停留,径直沿国道G350前行。这条国道又名“中国熊猫大道”,串联起汶川、卧龙、小金、丹巴等大熊猫栖息地,仿佛一条丝带将散落的自然珍宝连缀成篇。
上午9时许,我们进入丹巴县境内,首站抵达太平桥乡的“丹巴美人谷”。
大金川自谷中穿流而过,作为大渡河的重要支流,它是丹巴名副其实的“母亲河”,滋养着河谷两岸的村寨、农田与世代居住于此的人们。河谷地带气候温润,适宜农耕,与周边的高山、峡谷共同勾勒出“山顶积雪皑皑,山腰树林葱葱,山脚硕果累累”的立体画卷。
湍急的清流两岸青山峙立、绝崖高悬、林木葱茏,国道G350便在这悬崖绝壁上开凿而成,一路蜿蜒向前。
途中某段公路临江一侧,有块狭长空地被开辟为小型集市,配套临时停车场,临江处还立着“美人谷——丹巴”等大型广告牌。摊贩们在此售卖当地特产与小吃,游客纷纷停车驻足,或观览风光,或选购商品,一派热闹景象。
从集市往下游行进不远,有座桥横跨大金川。
徒步过桥,对岸是片开阔滩地,草木葱郁,间有庄稼,还设有停车场与观景吊桥。
滩地旁的村庄依山而建,藏式楼房外观漂亮、体量可观,透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村前滩地边,一块数米高的巨石上镌刻着“一只碉村”4字。初见“一只”与“碉”的组合,顿觉新奇,这村名着实耐人寻味。旁侧横卧的另一块巨石也刻有文字,只因字迹颜色与石体相近且字体偏小,辨认不易。经辨析,其内容是对“一只碉村”的介绍,摘要如下:
一只碉村属丹巴县太平桥乡,地处丹巴与小金县交界。这是个古老的彝族村寨,分上下两个自然村,共60户人家,过去交通闭塞,近年才通水泥路。
村内“中梁子女”山脊上,至今依稀可见依山而建、依次排列的“营盘”遗址,从山梁草甸绵延至山顶,有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形制,分别为士兵与指挥官的驻地,是丹巴境内古代战争遗址遗迹最集中之地。
村里至今保留着固有民俗文化,传统农具随处可见,墙角还贴着供奉天地水三官堂的纸符,文化魅力独特。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村民生活近年变化显著:从种植洋芋、玉米转向药材,从外出务工转向民居接待,收入稳步增加,不仅盖起新房,还购置了轿车,如今嘉绒藏房连片成景,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我们没有在一只碉村久留,继续驱车沿国道G350顺江前行。沿途“美人谷”的招牌与广告随处可见,让人不禁猜想:丹巴县境内的大金川河谷或许统称“丹巴美人谷”。查阅资料后方知,通常所说的“丹巴美人谷”特指丹巴县巴底乡境内的区域。
巴底乡距县城约26公里,海拔约1800米,因历史上盛产美女被誉为“东女国”,兼具壮丽自然风光、“东女国”文化传承及西夏皇族后裔传说,透着神秘色彩。
约1小时后,我们抵达巴底乡美人谷。
巴底乡美人谷由22个村委会组成,每个村都有各具特色的漂亮藏寨,谷内邛山村的土司官寨近年重修,再现历史风貌。周边还有甲居藏寨、梭坡古碉群、墨尔多山等众多景点,多分布在大金川及其支流沿岸。
甲居藏寨被誉为“活着的建筑博物馆”,是丹巴的标志性景点。藏式楼房依山而建,随山势迤逦连绵,分布在相对高差近千米的山坡上,掩映于绿树之中,红、白、黑三色外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构成一幅灵动的画卷。
梭坡古碉群则见证了丹巴“千碉古国”的美誉——这里是全世界古碉最集1中的地方,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三角等多种类型。古碉建造时不依赖水泥粉浆,全凭石块间的巧妙卡位,历经千年风雨屹立不倒,堪称建筑奇迹。
丹巴美女的传说为这片土地添加浪漫。
一说西夏王朝灭亡时,大批皇亲国戚、后宫妃嫔从宁夏逃至丹巴定居,将女性的美丽与富贵血统融入此地,使丹巴成为东女文化与西夏文化的交融之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另一说则充满神话色彩:很久以前,一只凤凰飞至墨尔多山,化为成千上万美女,让墨尔多神山下的村落成了美女如云之地。而墨尔多山作为嘉绒藏区最著名的神山,被65座山峰环绕,景色绚丽,美不胜收。
凭借美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嘉绒藏族习俗、悠久的历史文化及壮观的古碉楼建筑群,这里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首。
因对藏族文化习俗不甚了解,怕触犯忌讳,且无深入探秘计划,我们敬而远之,仅在村落远处观赏,一饱眼福后便悄然离去,未能探访更多地方,也未得见“东女国”的美女。
即便如此,“美人谷”仍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它是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胜地。这里不仅有美丽的传说与美丽的姑娘,更有壮丽山水、古老碉楼与淳朴民风。听说这里春日梨花胜雪,夏日青山含翠,秋日层林尽染,冬日银装素裹,实乃四季皆可游赏的好去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