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唐不夜城的灯笼映亮赣鄱青瓷的纹路,一场跨越秦岭与武夷的对话便有了温度。8月下旬的那场“赣风‘秦’韵・丝路千年”推介会上,江西的云雾茶与陕西的茯茶在瓷盏里共舞,三清山的水墨长卷与兵马俑的青铜铠甲隔空相望——这不是简单的旅游推介,更像一场文化基因的认亲。
江西省文旅厅统筹的“1+11”联动机制,让南昌的豫章风情、赣州的宋城古韵、上饶的武夷秀色不再各自为战,而是拧成一股绳,把“江西风景独好”的吟唱,唱进了关中大地的风里。听着推介台上“追风问山”的线路故事,恍惚间已看见陕籍游客沿着瓷茶古道走来,在婺源的晒秋人家歇脚,在龙虎山的悬棺下驻足。
归赣途中,总念着那场推介会的余温,直到踏入南昌八一广场,才懂这份温暖原是根植于故土的日常。清晨的阳光刚掠过纪念塔的尖顶,东南角的“C 位打卡区”已排起了长队。穿红马甲的工作人员正弯腰帮老人调整拍照角度,安徽游客张女士举着手机笑个不停:“没想到最好的取景位专门留出来,还帮我们避人流。” 这方小小的打卡区,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江西文旅的初心——不是炫目的噱头,而是把游客的需求放在心尖上。
沿着沪昆高速向南,庐山的云雾里藏着更细密的温柔。牯岭街的石阶上,“红马甲”们提着装满藿香正气水的便民箱,见有人驻足看地图,立刻快步上前:“去含鄱口看日出?从这边走省20分钟路。”而在萍乡武功山,当最后一缕霞光隐入云海,山顶的工作人员仍举着手电指引方向,“游客不下山,我们不下班”的承诺,伴着山风送进每个露营者的帐篷里。从八一广场的秩序引导到三清山的索道便民服务,这些散落的暖心细节,像串起珍珠的线,织就了江西文旅最柔软的底色。
若说服务是文旅的温度,那在地标里焕新的文脉,便是江西最动人的风骨。九江浔阳江畔的琵琶亭,是这场旅程最意外的惊喜。秋日的江水带着粼粼波光,绕着飞檐翘角的古亭缓缓流淌,让人想起白居易笔下“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意境。待华灯初上,《浔梦琵琶亭》的演出骤然启幕——数字光影在亭壁上流转,“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声从江面飘来,身着唐装的演员踏着月光起舞,恍惚间竟与千年前那个秋夜的歌女重叠。身旁的四川游客王先生轻声感叹:“原以为只是座古亭,没想到能这样‘遇见’白居易。”如今的琵琶亭,早已不是静止的古迹,而是用科技唤醒历史的舞台,与锁江楼、浔阳楼连成一片,半年间便迎来了621万追寻文脉的脚步。
这份“让历史活起来”的巧思,在滕王阁身上更见功力。登楼时恰逢一群孩童围着碑刻背诵《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 的琅琅声,和着赣江的涛声格外动人。如今,能完整背诵全文者可免门票的举措,让这座历经29次重建的名楼,成了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7以来,344万游客踏过朱红门槛,有人为登楼望赣江而来,有人为赴一场与王勃的千年之约。站在顶层凭栏远眺,江风拂面,忽然明白:江西的文旅融合,从不是简单的“古迹 + 科技”,而是让“阁以文传,文以阁名”的传统,在新时代生长出全新的生命力。
从西安推介会上的跨省牵手,到八一广场的贴心服务,再到琵琶亭与滕王阁的古今对话,江西正以多维度的探索,书写着文旅融合的新篇章。这里的山水不再只是风景,而是能讲述故事的载体;这里的服务不再只是流程,而是能传递温暖的桥梁。当越来越多的人循着文化的气息而来,当“江西故事”变成更多人的“诗和远方”,便知这场文旅之路上的探索,早已超越了产业发展的范畴——那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更是对美好生活的真诚邀约。
“登高一望楚天秋,万里江声绕郭流。霜染丹枫红胜火,风梳黄菊淡如绸。渔舟唱晚归沙渚,雁阵排空过戍楼。凭栏莫叹流年速,且赏山河眼底收。”暮色中的赣江畔,滕王阁的灯火与琵琶亭的光影隔江相望,像两颗璀璨的星,照亮了江西文旅的未来。而那些散落在山水间的暖心瞬间、文化回响,正汇聚成一股力量,让“江西风景独好”的名片,愈发厚重而明亮。朱淳兵 文/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