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两天在 2025数博会展馆里直播看展,站着走着将近六七个小时。
在耗完电量关播以后,整个人瘫了一样,不管有没有椅子,只想找个没人的地儿躺着一动不动。
以前旅行特种兵,六七个小时的徒步经历过,还有极限夜爬四五个小时登山,都没有那么累。
但是简简单单在场馆里500 米空间里兜兜转转,反而觉得身体和灵魂都被掏空了。
为什么,因为去旅行,去登山,身体是累的,但是灵魂再给你打鸡血。
即使身体很酸痛了,体感上也是一种成就,而不是疲惫。
在直播的时候几个小时,灵魂和身体都是双重损耗的,这时候身体的累,在体感上就会被成倍放大。
在找到椅子瘫下的一瞬间,我想的是之前上海咖啡厅的服务员,理解了她把咖啡粉泼顾客脸上的瞬间,心理的那股烦躁。
在身体和灵魂都被耗尽的时候,一个人情绪控制能力很差的——拿来的心力去控制它呢?
同时,也理解了很多零售服务员们的累。他们在同样逼仄的空间里,一忙就是十几个小时,体能上的消耗反而是其实,心理上的消耗才是大头。
而心理上的消耗,会把身体上的感受放大,比如疲惫,比如情绪..
身心健康,越来越觉得是两回事,身体和心理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
相互影响,现在医学界已经有了共识,你身体不舒服,肯定会影响心情,严重了就是心理问题。
比如很多重病背后,就是抑郁。
更不用说一个人长期的激素变化,会导致的身体病变,孕妇产后的激素大落差,就是产后抑郁的来源。
还有强迫症也一样,从习惯到心理到大脑上的病变,就那么的“自然而然”。
反过来心理问题,也会体现在身体上,比如躯体化。
以前经常有那种案例,孩子不想上学,然后会发烧——非常灵敏,身体都对这个产生的条件反射了。
还有以前有同事,一旦工作压力大,就会头疼、发烧、肚子疼。
是真正的生理上的疼痛和症状,一次两次可以理解成免疫力不好,但是后来他健身运动之后,这些条件反射依然存在。
特别是肠胃应急,我自己也一样,一旦面临大场合要演讲发言,或者面对重量级用户的时候,都得上个卫生间。
心理压力,焦虑,来到了肠胃,然后给你个反应当你做点动作缓解一下。
为什么我确定是应激呢?因为后来学会了深呼吸情绪调节方法,肠胃的应激就很少发生了。
同时,身心健康的保持,又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两个系统。
身体健康这个系统不用说,一切让你健康的运动、饮食、睡眠,已经有很成熟科学的方法论了。
但是心理健康上,以前有很多鸡汤,现在也有积极心理学的很多理论的方法,但是我们都会认为有问题,才需要。
不幸福,才要去看,去学,去理解,去运用。
恰恰相反,心理的健康,是一个和身体健康一样的长期工程,你可以去锻炼去修行的。
比如良好的亲密关系,如果感恩日记,比如正念冥想,再比如让自己保持预约的各种小技巧等等。
把它们当做你训练计划的一部分,和运动一样的日常一部分。
这样身心健康,才能齐头并进,相互加强,在遇到身体和心理劳累的时候,相互补充力量,在人生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