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是一片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红土地,有着“四大摇篮”的美誉。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江西红土地上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孕育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跨越时空的宝贵精神财富,留存了南昌起义旧址、瑞金苏维埃旧址等众多革命文物,形成了融入民族血脉和灵魂的红色基因。当前,在数字传播变革的浪潮中,红色文化传播正面临着增量受限、时空局限与代际隔阂等多重挑战,限制了红色文化的传承效度、传播效能和育人效力。微短剧作为近年来崛起的网络视听新形态,以其“短平快”的传播特质、“强互动”的参与机制、“高适配”的场景优势,为推动江西红色文化“破圈”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
微短剧与江西红色文化破圈的内在逻辑
微短剧作为数字时代崛起的新型视听传播载体,其对江西红色文化破圈的赋能价值,绝非技术层面的浅层嫁接或形式叠加,而是在传播规律、文化属性与受众需求等方面有着系统性、深层次的耦合逻辑。
从传播规律适配性看,微短剧的形态特质精准回应了红色文化的传播痛点。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多以历史事件、革命遗址为核心,传统传播依赖纪录片、专题片、电视剧等长时长载体,难以适配现代受众碎片化时间消费的行为特征。微短剧单集5-15分钟的时长,将历史场景拆解为具象化的剧情片段,让受众在通勤、午休等碎片化时段完成红色记忆的快速植入。这种传播形态的适配,与数字时代的特征相适应。
从文化属性共鸣性看,微短剧的叙事优势能够激活江西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江西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体现为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民立场、英勇的斗争精神等,这些精神内核需要通过具象化的人物与故事传递。微短剧擅长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通过塑造革命领袖、红军战士、革命群众等鲜活角色,将宏大历史转化为可具象、可感知、可共情的个体叙事。在传播抽象的价值观念时,将其转化成为具象的生动场景,既能还原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又能呈现革命英雄的宝贵精神,实现红色文化从历史故事到情感共鸣的价值传递。
从受众需求针对性看,微短剧的互动特性能够破解红色文化的代际传播难题。微短剧依托短视频平台的弹幕互动、二次创作等功能,推动受众参与式传播体系。受众可通过弹幕表达对剧情的感悟,参与话题讨论,对红色短剧进行“二创”剪辑……这些互动不仅让年轻受众从被动观看者转变为主动传播者,更在参与过程中完成对红色文化的深度认知。
微短剧赋能江西红色文化破圈的现实症结
当前,江西不少地方进行了微短剧与红色文化融合的实践探索,涌现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但对照“破圈传播”的目标,仍存在内容同质化、制作质量分层、产业协同不足等问题。
其一,内容创作同质化。当前,红色微短剧缺乏对江西红色文化小众题材的挖掘,尚未形成“经典题材+小众题材”的差异化内容矩阵。同质化创作易导致受众审美疲劳,难以实现破圈所需的内容吸引力。
其二,制作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微短剧行业发展迅速,部分制作团队为追求速度与利润,忽视了作品的质量。在拍摄手法、画面质感、演员表演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红色微短剧的艺术感染力与传播效果。
其三,产业协同机制不足。当前,江西红色微短剧创作多为“单点式”项目,尚未形成“内容创作—IP开发—文旅融合”的完整产业链。一些微短剧虽然能够引发关注,但未开发相关文创产品、线下沉浸体验项目,未能将文化流量转化为产业增量;部分作品与红色景区、乡村产业的联动不足,难以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赋能的双向统一。
微短剧赋能江西红色文化破圈的优化路径
坚持守正创新,结合江西红色文化特质与微短剧传播规律,需要从内容、传播、产业等维度探索微短剧赋能江西红色文化破圈的优化路径,推动红色文化从“圈内向圈外”的深度破圈。
第一,深挖地域基因,构建差异化叙事体系。一方面,建立江西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系统梳理赣鄱大地上的革命事件、人物故事、精神符号,形成“经典题材+小众题材”的内容矩阵。另一方面,创新叙事视角,可以采用多元视角重现历史,打破传统红色文化作品的叙事模式,增加内容叙事的吸引力。再一方面,注重人物塑造。在红色微短剧创作中,要摆脱人物形象单一的问题,深入刻画革命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的情感、理想与成长,从而增强观众对人物的认同感与情感共鸣。
第二,完善监管机制,提高微短剧制作质量。一是要建立分级分类审核制度,对红色微短剧按投资规模、题材敏感性、播出平台影响力等因素进行分类分层审核,积极构建“省—市——县(区)—企业”的审核体系,建立健全常态长效的监管和审核机制。同时,对涉及党史上关键事件、重要人物的红色微短剧,要邀请专家参与剧本审核,确保现代表达不脱离历史真实。二是要强化内容抽查与违规处罚机制,相关部门切实承担起内容管理的主体责任,加大对红色微短剧的内容审查力度,不仅要对已上线播出的作品进行随机审查,还要对平台的审核流程、审核标准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第三,推动产业协同,延伸微短剧产业链条。其一,打造“微短剧+沉浸式体验”项目。结合红色微短剧剧情,在红色旅游景区内设计实景剧本杀、角色扮演游戏等,让游客亲身参与到红色故事中,体验革命斗争的艰辛与激情。其二,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进一步加强微短剧产业与红色旅游、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等产业的协同发展,举办红色微短剧创作大赛,开发与微短剧相关的衍生文创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以微短剧赋能江西红色文化破圈传播,是数字时代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路径。从南昌城楼的第一枪到于都河畔的第一渡、从井冈山的杜鹃花到瑞金的红井……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视听艺术形式,为江西红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微短剧的创作与传播必将迎来更多创新与变革。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持续加大对红色微短剧产业的支持与投入,用更多具有影响力的红色微短剧精品擦亮江西红色文化的靓丽名片,就能更好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
中国传媒大学 李佳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