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曹晶瑞)登长城饱览胜景、探石峡淳朴乡风、体验世园非遗之乐……8月28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组织第二场外出参观采访活动,30余位中外媒体记者齐聚延庆,系统了解长城遗产保护、长城文化创新活化等情况,感受最美冬奥城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媒体记者在八达岭长城体验外骨骼机器人。延庆区融媒体供图
上午10时许,记者们登上了中国万里长城最杰出的代表、明长城的精华——八达岭长城。作为万里长城的重要隘口,它地势险要,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登高远眺,长城或穿行起舞于山间,或横亘雄踞于关城要塞,磅礴之气扑面而来。
而在攀登长城的过程中,八达岭长城景区的“助力外骨骼”辅助登山设备成了记者们眼中的“惊喜亮点”。这款融合了前沿AI技术与人体工程学的神奇装备,就像一位贴心的智能伙伴,能实时精准适配攀登节奏,大幅减轻体力消耗。“长城是我们儿时课本里的‘巨龙’,也是海外友人心中的必打卡地。”Channel33新西兰中文电视台记者宋雨璇穿着“外骨骼”辅助登山设备,一边登城一边直播,“常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长城满头汗’,但今天依靠这套辅助设备,我轻松登上长城,终于能慢下来欣赏壮阔景致!许多年长游客曾因‘体力门槛’只能匆匆一瞥,如今有了科技助力,游览体验更具包容性。中国的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已走在世界前列,景区用科技赋能文物景观,既守住了长城的历史厚重,又焕新了游览体验。”记者们纷纷用手中的“长枪短炮”拍摄采访,北欧时报记者彼得森在报道中说:“当下的中国,早已告别了战火纷飞的年代。长城,不再是血与火的屏障,而是和平与开放的象征。走进八达岭,人们看到的不只是历史的厚重,还有现代旅游的繁荣。”
告别长城后,记者团一行转场到八达岭镇石峡村。石峡村于2020年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古朴秀美的石峡村,记者们实地参观了石光长城民宿、咖啡馆、阅读空间、石峡古堡客栈等,沉浸式感受乡村与文化共生的蓬勃活力。
午后,记者们走进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地北京世园国际旅游度假区,观看“梦华·长城”演出。演出以戚继光守长城为叙事脉络,将舞台艺术与全息光影巧妙融合,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灯光闪烁,舞蹈灵动,生动再现了长城的历史故事与精神内核。“没有复杂的文字解说,却能通过灯光、舞蹈等方式读懂长城背后的家国情怀,这种艺术表达太震撼了!”菲律宾商报记者蔡友铭观演后直言,他计划将演出片段分享给海外读者,让更多人感受长城文化的当代演绎。
探访尾声,记者们乘坐电瓶车游览度假区,深入了解世园会后的资源利用情况。在隆庆街,他们亲手体验扎染、陶艺、制香等非遗项目,感受传统文化的指尖温度。一块块布料在手中变幻出绚丽的色彩,一件件陶艺作品在指尖成型,一缕缕香气在鼻尖萦绕。
“从长城的科技赋能,到乡村的文化增收,再到度假区的多元体验,延庆把‘生态’‘文化’‘民生’三个关键词串联得紧密而生动。”采访结束后,中外记者纷纷表示,将通过文字、图片与视频,把充满魅力的长城文化以及延庆发展故事传递至海外。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陈荻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