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螺髻,云上胜景。作为北纬27°横断山脉生态屏障与大凉山文化腹地的核心载体,螺髻山景区正聚焦“奋力拼争创5A·塑造文旅金名片”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践行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战略部署,从旅游服务设施、软件服务、品牌营销等方面提升景区品质,从线路规划、业态创新等方面增强景区竞争力,不断探索和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将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为游客带来更优质的旅游体验,奋力谱写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的“凉山答卷”。
“旅游+文化”,玩得有味。作为“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螺髻山景区拥有深厚独特的民族文化底蕴。近年来,景区紧扣“彝族火把节”这一核心文化IP,持续推动民俗节庆与旅游体验深度融合。今年夏天,随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火把节的狂欢大幕拉开,螺髻山景区围绕“天天火把节”主题同步推出多种新玩法,朵乐荷表演、火把转山、篝火达体舞等多项沉浸式活动,成为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码”。数据显示,今年火把节期间,景区共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
“旅游+业态”,游得尽兴。由宁波与凉山协作共建的凉山手工艺活态馆,以1200平方米空间汇聚两地非遗瑰宝,成为民族协作与农文旅融合的“金色名片”;位于活态馆附近的非遗美学空间,将彝族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构建“观展—体验—消费”沉浸式动线,实现文化“引进来、停下来、能带走”;崭新亮相的黑龙潭游客中心提供售票、咨询、休憩一站式服务,特色文创区与彝族旅拍点广受欢迎;打堆堆露营地、阿鲁咖啡、“高老师和他的朋友们”主题民宿,以及第四纪古冰川地质遗迹与生物多样性科普馆等,共同形成集休闲、科普、体验于一体的文旅综合服务体系,让旅游不再是“走马观花”的短暂出行,而是渗透到生活肌理的深度体验。
“旅游+赛事”,赛出风采。为深入贯彻文旅强州战略,进一步开发螺髻山景区登山步道和山顶户外资源,打造文化+体育+旅游模式,助力螺髻山景区创建国家5A旅游景区,每年螺髻山景区还定期举办徒步登山赛,通过开发登山步道和山顶户外资源,景区创新推出‘文化+体育+旅游’融合模式,让不少游客专程前来,在山野间体验别样旅程。
“旅游+影视”,美出圈层。在今年初,央视综艺频道《乐在旅途》的热映,让作为取景拍摄地的螺髻山被大家所熟知。下半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寻味中国·赶烤大凉山》微综艺节目的镜头再次聚焦于此,以“赶烤”为纽带,将螺髻山的好山、好水、好食材与烟火人间巧妙串联,构建起多维度的文旅体验场景,助力螺髻山走出凉山,迈向世界。未来,景区将持续立足本土文化和文旅发展实际,加快推动影视工作发展提质增效,积极打造影视剧拍摄基地等,吸引了众多优秀影视制作团队赴螺髻山取景拍摄,绘起“影视+文旅”融合发展蓝图。
“旅游+交通”,行得便捷。低空经济开启游览新视角,从西昌邛海出发,15分钟即可飞抵螺髻山核心景区,游客可俯瞰邛泸美景与雄奇山姿,近距离感受冰川角峰、杜鹃花海与温泉飞瀑。同时,西昌西站至景区的旅游专线已试运行,实现高铁与景区的无缝衔接。景区还改造停车场2.3万平方米,新增优化停车位600个并按10%比例配备充电桩,提升道路5.8公里,确保游客从抵达伊始便享受顺畅舒心的出行体验。
“旅游+服务”,暖得贴心。智慧景区管理系统与生态监测、防火监控、安全调度指挥系统深度联动,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远程处置,实现运营环节全方位掌控和高效精准管理。景区致力提供“宠客”服务,通过系统化培训提升服务品质,推动服务向精细化、个性化升级。志愿服务点位常态化开展非遗展演与礼品赠送,为游客提供温暖互动和情绪价值。
紧锣密鼓,踏石留印。螺髻山景区紧紧围绕“功能优化、环境美化、服务人性化、景区智慧化、建设主题化”的总体要求,在智慧赋能、文旅融合、宣传营销与服务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打造让游客“记得住、留下来、有口碑”的螺髻山,全面推动景区软硬件与服务水平迈向新台阶。
素材来源 | 央视网
综合整理 | 凉山文旅
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目前100000 人已关注我们期待您是下一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