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生态六埠景区风光秀丽。 记者 潘立峰 摄
第22届中国·天津黄崖关长城国际马拉松旅游活动。 记者 钱进 潘立峰 摄
天津市优质小站稻开发有限公司智能加工中心。 记者 潘立峰 通讯员 陈浩 摄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一片沃野连接天下。
从千年石屋的文旅新生,到稻蟹共舞的生态传奇;从富硒蔬菜的科技蝶变,到智慧工厂的非遗焕新;从中国种子远播异国,到国际合作硕果累累……津沽大地的阡陌纵横间,古老农耕的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强音和谐交融,凝结着生态优先的绿色智慧,闪耀着科技兴农的创新光芒,镌刻着国际合作的开放足迹。
天津的乡村振兴实践既立足本土特色,又放眼全球合作,构建起“城乡融合、内外联动”的发展新格局。
生态优先 美丽乡村的天津样板
清晨,当露水还在石缝间闪烁,蓟州区渔阳镇西井峪村已迎来第一批游客。
西井峪村,坐落于府君山脚下,全村三分之二以上建筑由上亿年的石英岩、页岩垒砌而成,也被称为“石头村”。
谁能想到,这个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多年前还裸露着采矿留下的“矿疤”。
过去,由于土地贫瘠,村民“靠山吃山”,以采矿为生。现在,西井峪村通过植树造林、修复山体、拓宽路面和改造村居等措施,弥补之前的“生态欠账”,更通过打造精品民宿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走上了打“文化牌”、吃“绿色饭”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如今,51家精品民宿,咖啡馆、酒吧、理疗馆、KTV等一系列时尚元素,向四方宾客讲述着“石头村”的新故事。
天津正以绿色为底色、以开放为桥梁,将古朴村落融入世界视野。同样是在蓟州区,石巷中的回声还未远去,山野间的脚步已然响起。
今年5月17日,第22届中国·天津黄崖关长城国际马拉松旅游活动中,来自59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00名马拉松爱好者参与角逐。
自1999年该活动创办以来,世界各地的跑者用他们奔跑的足迹串联起古城雄关、山川河谷、美丽村落,让天津的乡村生态蜕变之路通过体育的国际语言走向世界舞台。
已连续22年参加该活动的丹麦人亨里克·布兰特说,他用脚步丈量了天津日新月异的变迁,天津的发展就像他的比赛一样始终奋勇向前。
从蓟州的千村万落、叠翠群峰,转向百公里外渤海之滨的浩渺湿地,天津的乡村振兴之路,无不以“生态优先”。
在被誉为“京津绿肺”的宁河七里海湿地,一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协奏曲同样精彩上演——这便是“稻蟹共生”的宁河实践。
近年来,宁河区依托七里海湿地“金字招牌”,突出“生态+”理念,坚持不一样的靠“海”吃“海”,将20余万亩稻田打造成“稻蟹共生”的生态试验场。
稻田里,养殖户冯德志弯腰拨开翠绿的稻秆,一只只青背白肚的七里海河蟹正挥螯横行。
“瞧这些活宝贝!”他语气里满是自豪,“杜绝农药、少用化肥!螃蟹吃虫除草、稻子给蟹遮阴,一水两用、一地双收、蟹肥稻香,这才是真正的生态饭!”
“稻蟹综合混养大幅度提高了土地资源和水利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稳粮增效、稻渔双赢。”宁河区农业农村委主任张洪伟说。
这片生态沃土,同样吸引着来自世界的目光。去年金秋,第十七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的各国参赛选手首站便走进位于七里海的“宁和稻香生态园”,来自96个国家和地区的113名中学生共赏稻田美景,沉浸式体验中国田园风光。
白俄罗斯的艾菲、尼泊尔的苏羽、埃及的诺拉都是来自上合组织国家的青年,他们乘着环保小火车穿行于稻浪翻滚的金色海洋,尽情享受着这场以“中国稻”为媒的自然与文化盛宴。“稻田画非常好看,坐小火车太有趣了!”苏羽的赞叹道出众人心声。这趟宁河之行,不仅让国外青年深度感知了中国生态农业的魅力,更架起了一座民心相通的友谊之桥。
从石屋生金的文旅传奇,到稻蟹和鸣的农业典范,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动能,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津门百姓的金山银山。
截至目前,天津打造“稻渔种养”500亩连片示范区12个,带动全市稻渔综合种养54.19万亩;2024年,89个乡村旅游项目开工,全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802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80.5亿元;蓟州区、西青区王稳庄镇、西青区辛口镇、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宝坻区潮白新河流域5个申报主体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形成更多“护绿换金”“聚绿成金”“借绿生金”发展新路径。
科技兴农 现代农业的创新引擎
清晨的阳光穿透塑料薄膜,照进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的蔬菜大棚,种植户张凤文弯着腰,灵巧的手指在菜畦中翻飞,一捧捧鲜嫩的韭菜被整齐地码进筐中。几步之遥,新翻的土地散发着湿润的芬芳,她的家人正忙着点种今秋的第一批水果萝卜。“得抓紧,订单等着呢!”张凤文抹了把额头的汗,脸上满是丰收在望的笃定。
这份笃定,源于脚下这片土地的“秘密宝藏”——富硒土壤。“3年前,科研团队下乡指导时发现,第六埠村土地富含珍贵的硒元素,种出的蔬菜不仅口感好,更蕴藏着独特的营养价值。”张凤文笑着说,这偶然的“发现”,成为第六埠村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契机。
如今,张凤文家十几个大棚,“清一色”种植富硒蔬菜,品类多达几十种。“现在种菜,讲究的是绿色、无公害、标准化。”
依托天然的富硒生态优势和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便捷的区位条件,第六埠村构建起“批发市场+社区直供+电商平台+休闲采摘”的多元化立体销售网络。张凤文说:“以前一周也就配送一百多份,自从富硒蔬菜的名头打响了,订单噌噌涨,现在每周能送四五百份!”
张凤文的故事,是富硒蔬菜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在辛口镇第六埠村,5000亩富硒蔬菜基地已成为都市型现代化农业的亮丽名片,年产值约800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跃升至3.7万元。
与此同时,在静海区良王庄乡,融合了现代生产理念的自动化体系,正悄然书写着百年非遗技艺与现代生产方式共舞的新篇章。
步入天津昊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现代化厂区,传统的烟火灶台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恒温控制的精准卤制系统和全自动生产流水线。一块块优质大豆蛋白原料,历经标准化的清洗、卤制、包装流程,变为精美可口的素食产品。
“我家祖祖辈辈靠做豆制品为生,独创的‘王氏卤制技艺’历经百年,到我这里已经传承了四代,是静海区非遗代表性项目,但手工小锅灶生产效率低、保质期短,难以走出乡土。”守着珍贵的家传技艺,企业创始人王英开始思考如何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活力。2016年,她与爱人创立了天津昊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并开发出“素厨娘”品牌。
“智能化设备引进后,从原料处理到成品包装,全过程实现流水线作业与精准参数控制,日产能提升至千斤,严格的标准化流程,更确保了品控的稳定性。”王英说。
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驱动了产品迭代与品质飞跃的引擎。在恪守传统风味精髓的前提下,研发团队成功开发出港式香卤、湘式劲辣等满足多元需求的口味。这场源自生产端的创新升级,让“素厨娘”系列产品不仅符合严苛的国际安全标准,更在2024年创下近2000万元的销售规模,乡土风味成功对接广阔市场。
产业兴则乡村兴。近年来,天津持续以新技术、新业态、新品种赋能农业生产,不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规模,先后申报建设了奶业、生猪、小站稻、设施蔬菜、虾5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蓟州区出头岭镇、西青区辛口镇等12个农业产业强镇,2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有效培优“津农精品”品牌,重点打造小站稻、沙窝萝卜等10个优质农产品品牌,年销售额100亿元以上。
如今,宝坻新安的辣椒红遍大地、静海王口的炒货香飘百年、宁河岳龙的红瑶甘薯甜透田垄,天津这些农产品正跨越山海,从淳朴乡间走向国际餐桌,在全球味觉版图上留下属于天津的记忆。
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多家“津农精品”品牌企业参加“市民走进达沃斯”活动,在展区集中展示展卖优质特色农产品,受到国内外嘉宾的欢迎。
智慧农业的蓝海中,天津正乘风破浪、勇立潮头。
握手全球 农业合作的跨国实践
暑气渐消,天高云淡。西青区一片开阔的花椰菜繁育基地里,天津市农业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孙德岭带领团队俯身田间,细心记录花椰菜生长情况。
“这就是我们为上合组织国家巴基斯坦高山冷凉地区定制的花椰菜新品种,今年上半年,首批出口当地的400多公斤新种子喜获丰收。消息传开,最近又有几批海外客户上门来洽谈合作呢!”孙德岭与记者分享着这份喜悦。
为将中国优良花椰菜品种推向更广阔的舞台,孙德岭团队从种质资源收集到亲本组配,进行了系统性、定制化的育种创新。特别是针对巴基斯坦、印度等地的高山冷凉地带,团队成功选育出耐寒、高产、抗病性强的新品种。去年,这些承载着“中国芯”的花椰菜种子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的高山沃土扎下了根,引来新一轮订单热潮。
“过去是我们辛辛苦苦出海‘拓荒’,现在是客商慕名而来!”孙德岭感慨道。这份转变的底气,源于品种过硬的实力。
播下的种子,结出的不仅是颇受欢迎的“津”牌花椰菜,更是与上合组织国家农业合作与科技交流的累累硕果。截至目前,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的花椰菜种子已远销巴基斯坦、印度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今年种子出口量预计突破11吨,约占全国花椰菜种子出口量的三分之一。
如今,孙德岭把目光看向更远:“目前,松花菜的海外推广也已提上日程,首批试种正在巴基斯坦进行,作为上合组织的重要成员,巴基斯坦的试种成功将推动中国优良品种走向更广阔的‘上合舞台’,带动更多上合组织国家农户增收致富。”
天津与上合组织国家的农业合作不只在种子领域,在技术输出、贸易互联、科技协作等领域,合作日益广泛而深入。
正午时分,大禹节水集团国际部副总经理符帅坐在办公桌前,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一份份海外订单与项目报告,无声诉说着大禹节水技术出海的“中国智慧”。
“去年9月,我们与中国农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研究大学共建的‘中哈旱区高水效农业国际联合实验室’揭牌成立,中方科研人员在谢列克河、阿拉木图大运河沿线安装了水流传感器,这些精密的设备就像‘敏锐的眼睛’,将水流数据实时数字化,为优化当地的灌溉模式提供了科学依据。”符帅说。
“我们不仅带来了智能滴灌、精准施肥、自动化监测等设备与技术,更是结合当地需求,提供智慧农业‘交钥匙’方案。”符帅告诉记者,哈萨克斯坦60%的国土是沙漠和半沙漠,发展节水农业、提升单产是他们的迫切需求。
提到实验室成立一年来的成果,哈萨克斯坦国家科学院院长兼国立农业研究大学校长库里什巴耶夫赞不绝口:“实验室对于哈萨克斯坦乃至中亚国家与中国农业领域的合作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对农业稳定生产与区域粮食安全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助于增强中亚地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一个小小的实验室,就像一颗“水滴”,折射出大禹节水海外布局的大格局,更映射出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在农业现代化领域深化合作的广阔前景。近年来,大禹节水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至今已与60余个国家和地区达成合作,其中,就包含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多个上合组织国家。
“我们将用领先的节水技术和灌溉设备,为上合组织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让‘科技之水’浇灌出更多像中哈实验室这样互利共赢的合作之花。”符帅说。
从巴基斯坦的高山到哈萨克斯坦的旱区,天津的农业国际合作,正是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共促农业繁荣的生动实践。
胸怀大局者,心系天下。全球化的浪潮中,天津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市农业农村委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农产品出口106.61亿元,同比增长3.88%,再创历史新高。推动花椰菜、西蓝花等蔬菜种子出口,在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家建立示范基地,全市蔬菜种子全年出口13.6吨,境外推广面积超过100万亩。
今年5月,匈牙利科学院院士梅斯特哈齐率代表团访问天津,与天津市农学会、天津农学院及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开展种业科技合作交流。这不仅是一次跨国“种业之约”,更通过“引智—育才—拓源”三位一体合作机制,将匈牙利的育种技术优势与天津的产业应用场景深度结合,为国际农业科技协作提供了可复用的“津—匈范式”。
渤海潮涌,声声激荡;津沽沃野,生生不息。
从美丽乡村到国际舞台,天津农业的累累硕果,不仅滋养了津门百姓的幸福生活,更为世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天津力量。(记者 李杨 徐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