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如黛,青泥河的水面渐渐泛起粼粼金光。对岸山巅,奎星楼的轮廓被灯光轻柔勾勒,宛若悬于夜空中的琼楼玉宇。水声潺潺,灯影摇曳,千年古县在夜色中苏醒,绽放出不同于白日的温柔。

晚上七点,成州的夏日白昼还未完全退场,青泥河两岸的灯却已准时亮起。不是城市霓虹的炫目,而是暖黄色的光晕,恰到好处地描摹着河岸线的轮廓,如同给这座城市披上了一袭金色的薄纱。音乐喷泉随《西狭颂》古乐律动,水幕投影将东汉摩崖石刻的故事映照在夜空中。


一河清水,映照古今变迁
青泥河的夜,是从水声中开始的。经过综合治理的青泥河,如今水清岸绿。8.2公里的慢行步道上,500余盏庭院灯次第亮起,光线柔和地洒在路面,既不刺眼,又能为夜行人照亮脚下的路。河岸两侧的绿化带中,地埋灯向上照射树木,在夜幕中形成一片片光影交织的绿幕。偶尔有几盏仿石灯点缀其间,发出萤火虫般的微光,与倒映在水中的星光相辉映。


奎星点亮,文脉绵延不息
与青泥河的灵动相呼应,对岸山巅的奎星楼则显得庄重而宁静。成县奎星楼,位于县城西北紫金山上,下临裴公湖,襟带青泥河,平视南山鸡峰两景。据史籍记载,始建于唐代。北宋英宗治平(公元1064-1067年)间,陕西转运使游师雄曾有一首纪行诗,这样写道:“行尽秦川路,谁如此一州?半湖无尽藏,八景最高楼。”一边是流淌的现代亲水空间,一边是凝固的历史文化印记,构成一幅古今对话的美丽画卷。


夜色经济,升温城市活力
晚上八点,青泥河畔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散步的市民三五成群,有的悠闲漫步,有的坐在长椅上聊天。孩子们在亲水平台旁嬉戏,老人们打着太极,年轻人则在跑步道上挥汗如雨。
周末的晚上,还会有手艺人在河边摆摊,卖一些手工制作的灯笼和小饰品。孩子们提着鲤鱼灯笼在步道上奔跑,点点光芒与倒映在河中的星光交织成趣。“我几乎每晚都来河边散步,”73岁的退休教师王大爷说,“看着奎星楼的灯光,就像看着成县的文化明灯。而脚下的青泥河,则是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这两样加起来,就是成县的魂和脉。”


晚上十点,青泥河畔的人渐渐少了。一对情侣相携着走过栈桥,脚步声在静谧的夜中格外清晰。河水静静地流淌,将奎星楼的灯光揉碎成一片金色的波光。这抹流光穿过城市,流入每一个成县人的梦里。明天太阳升起时,灯光会暂时熄灭,但夜晚来临后,青泥河与奎星楼又将如期点亮,继续守护这座城市的夜晚,温柔而不张扬。就像成县这座城市的气质——底蕴深厚却不张扬,静谧中自有力量。
文:潘妮妮 图:后斌玉
来源:陇南礼县发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