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北疆的苍穹之下,呼伦贝尔以25.3万平方公里的泼墨长卷,将天地灵气凝成一幅流动的丹青。
8万多平方公里草原如翡翠般铺展至天际,孕育出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
13万多平方公里的大兴安岭层峦叠嶂,隐藏着驯鹿部落的神秘低语。
3000多条河流和500多个湖泊碧波荡漾,冲积出跨越万年的生命密码。
大草原、大湿地、大森林、大湖泊、大粮仓,交织成浑然天成的生态长卷,焕发出气势磅礴的生命力量。
莫尔格勒河畔。
千百年来,狩猎、游牧民族在这片土地发祥成长,他们依赖自然又顺应自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净土。
这片土地经历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洗礼,却始终坚守底色,成就了中国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生态系统。
呼伦贝尔,承载着丰厚鲜活的历史记忆与生态智慧,正坚定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林海牧原 历史摇篮
冰封了一个冬天的呼伦湖,在春风吹拂下逐渐掀开冰雪“薄纱”,湖面与天空相接,水天一色,碧波万顷,鸥鸟翔集,鱼群畅游。
泱泱大泽,生命之源。
1933年,扎赉诺尔人头骨的发现,证明这片土地在1万年前就有了远古人类生活的痕迹。
与扎赉诺尔人头骨同层位出土的,还有石网坠、骨鱼镖和细石器等文物,验证着当时先民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
他们砍伐树木割削为棒,并用这些工具捕食野生动物,繁衍生息。他们依赖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平衡发展的格局,创造了厚重的远古生态文化。
这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在呼伦贝尔大地上绵延了万年之久。在数百处遗址中,各种精美石镞、石矛、石叶、刮削器、尖状器比比皆是,这些造型各异的工具静静陈列在博物馆中,无声地勾勒出远古人类的生活图景。
呼伦湖区域河流湖泊广布,地下水及地表水资源丰富,约1万平方公里的巨大的水系润泽着呼伦贝尔草原,使其成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
公元前1世纪,生息繁衍在大兴安岭茂密原始森林中的拓跋鲜卑为了寻求部落的发展壮大,走出茫茫森林,南迁至“大泽”,即今呼伦湖流域。
《魏书》中记载,自宣皇帝推寅第一次南迁“大泽”至圣武帝诘汾奉命二次南迁的近200年里,共有9位拓跋鲜卑皇帝生活在呼伦湖周边地区。在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草原,他们完成了从狩猎向游牧的转化,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为最终走向中原统一中国北方打下坚实基础。
呼伦湖畔景色美。
时光奔流不息,打开中华文明的沧桑史卷,许多北方游牧民族都曾在呼伦贝尔草原这个摇篮里长大,继而度过他们的青春年华。
这些游牧民族策马扬鞭、开疆拓土,也轻柔地呵护着这片土地。他们逐水草而居,将可利用的草原划分为四季营盘,实行轮牧、休牧,让草原休养生息。据史料记载,北魏时明示禁止用屠宰牛羊和其他动物进行祭奠,倡导不吃鸟、鱼、马肉。
时至今日,这些古老的生态理念和智慧已经约定俗成,传承沿用。
时光不言,唯有脚下苍茫草原和散落在草原上的古墓葬、文物,铭刻着历史的记忆,也映照着未来的光辉。
“假如呼伦贝尔草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闹市,那么大兴安岭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幽静的后院。”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内蒙访古》一文中如是写道。
的确,纵观历史,大兴安岭就像一个幽静的后院、一道与世隔绝的屏障,生活在森林里的鄂伦春等民族,创造了独特而又灿烂的森林生态文化。
根河市“中国驯鹿文化之乡”游人如织。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大兴安岭给予鄂伦春人丰厚的馈赠,鄂伦春人报之以赤诚。他们视大自然为宝贵财富,在狩猎中坚持“得一兽而还”“幼小的动物不打、怀孕的母兽不打、正在交配的动物不打”。直到1958年定居前,他们仍保持着这种可持续的生计方式,在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架构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桥梁。
“鄂伦春人在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淳朴思想体系下创造了灿烂的传统狩猎文化,包含着现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极其重要的生态文明理念。”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首席专家、呼伦贝尔学院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孟松林说。
千百年来,无论历史沉浮、政权更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依赖自然而生,又始终与自然和谐共生,以朴素而又深刻的情怀,温柔地呵护着脚下的土地,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净土。
绿色重生 共生共荣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1898年,寂静千年的大兴安岭不再平静。中东铁路的建设拉开了大兴安岭森林大规模采伐的序幕。据史料记载,在铁路修建过程中,林区采木公司林立,年采伐量达10万立方米。
时至今日,自北向南分布的3条流沙带仍是呼伦贝尔草原的“心腹大患”。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在党的领导下,开始有计划地开发建设。大批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满怀壮志豪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涌来,开山伐木、修路造桥。大量优质木材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共和国“林业长子”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作出了重大贡献。
与此同时,浩浩荡荡的农垦大军唤醒沉睡的黑土地,千古荒原变成塞北粮仓。人口增长、牛羊成群,在采矿机的轰鸣声中,古老草原迎来工业文明。
大规模开发,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为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承受之重。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于是,这片孕育灿烂文明、浸润着丰富生态智慧的古老土地,绿色血脉再次觉醒。
视森林为生命、世世代代靠打猎为生的鄂伦春人带头放下猎枪。
1996年1月23日,鄂伦春自治旗全面禁猎,宣告了狩猎时代的结束。鄂伦春人用如此决绝的行动放弃了延续千年的传统,又以如此壮烈的选择守护了传承千年的“共生共荣”之道。正如时任鄂伦春自治旗旗长的孟松林说:“放下的是猎枪,挺起来的是民族的脊梁。”
改变,早已在大兴安岭林区悄然进行。为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从20世纪60年代起林区就开始了边伐木边造林的历程。随着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林区坚决调减木材采伐量,逐步由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以生态保护为主。
《内蒙古自治区志·大兴安岭森工志》记载,边造林边调减采伐量,到2008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累计人工造林2000余万亩,过伐区和荒坡披上“新绿”,森林资源已经恢复到开发建设初期水平。“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大兴安岭。”内蒙古森工集团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李明感慨。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生态优先,是呼伦贝尔绿色重生最坚定的战略选择。
痛下决心,为当年的历史欠账埋单。2000年左右,在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呼伦贝尔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一举关闭了452座小煤矿,对19座小煤矿实施了资源整合,对7座煤矿进行了技术改造,并着手开展矿山治理。2002年起,以“提质减畜”为指导,启动草原休牧禁牧、退牧还草工程。
也是在2002年,“生态立市”作为全市发展战略被明确提出。这是呼伦贝尔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在发展中确立的立市之本。此后10年,向沙地宣战、坚持关小关污、推动工业和畜牧业向绿色集约化发展……围绕“生态立市”这个目标,呼伦贝尔稳扎稳打。
原始樟子松林杜鹃花烂漫。常威 摄
2011年,呼伦贝尔进一步确定了“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的发展战略,并鲜明提出打造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奋斗目标。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之间,只有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才是真正的和谐之道。
美丽发展,延续着人类与自然关系调整的历史脉络,使呼伦贝尔在历史与时代的交响中找准发展节拍。
一脉相承 生生不息
绿野苍苍、林海莽莽、河湖纵横、黑土肥沃,这块耀眼的“北国碧玉”,造就了目前中国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东北乃至华北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服务功能。
守护好它,是呼伦贝尔历经千年的坚守,更是新时代呼伦贝尔始终牢记的“国之大者”。
秋日的额尔古纳湿地。
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宁心哲认为,如果说党的十八大以前呼伦贝尔的生态保护是绿色重生,那么党的十八大以来就是全面升级,以更加坚决的行动、更为有力的举措,全地域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领域全过程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
美丽发展,使呼伦贝尔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场由表及里、由内及外的生态保卫战打响,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逐渐清晰。
2013年,拯救呼伦湖行动全方位启动。
取消环湖餐饮和旅游活动,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牧民全部迁出,渔业公司退捕转产,开展环湖沙化土地治理,并建设10个生活污水处理回用项目……截至2025年4月底,呼伦湖水面面积扩大至2239.9平方公里,水量达136.8亿立方米,接近历史最好水平,“草原明珠”重现大泽风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不断铺展,美丽与发展的故事还在继续。
2015年4月1日,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
2015年4月1日,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热闹了63年的山林回归宁静,走向转型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从木材减产到全面停伐再到转型发展,绿色资源变成绿色生产力。停伐10年间,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森林蓄积量从8.03亿立方米增加到10.29亿立方米,增加近三成。累计销售碳汇产品超过6000万元。2024年实现林下产品收入6922万元、旅游收入7050万元。
“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朴素理念,转化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在呼伦贝尔大地激荡起澎湃的绿色交响。
在转变发展方式上破题。全市67.8%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设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设置“绿色门槛”,将污染企业拒之门外,对能耗超标企业严格限制,真正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
在增进民生福祉上攻坚。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多年位居内蒙古第一,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77.1%,土壤环境质量整体良好。
在坚持系统治理上发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面落实退牧还草、草畜平衡,多措并举解决草原过牧。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等重点工程。林长制、河湖长制全面实施,每一片林子、每一条河流都有了专属守护者。
夏季的克鲁伦河。
在久久为功的行动中,呼伦贝尔不仅在祖国北部边疆筑起一道抵御风沙、涵养水源的绿色屏障,更是将这片土地打造成人人向往的诗与远方。同时也生动而深刻地印证,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跨越千年时空,苍茫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高高的兴安岭,浸染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基因,始终以顽强的生命力和博大宽广的胸怀,记录着这里的美丽与发展,见证着生生不息的传承守护。
生态兴则文明兴。这生生不息的力量,已深深熔铸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绵延不绝。
来源:内蒙古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