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浙江交通】
前言
它们是大地上的传奇,是时光雕刻的印记。
在浙江的青山绿水间,隐藏着最为动人的“交通宝藏”——跨过历史长河,却留于山野的历史文化遗存。
青石为证,古道镌刻千年商旅足迹;虹桥卧波,流水倒映万里丝路风华。这些无言的“路”与“桥”,不仅连山接水,更贯古通今,承载着人与大地、与历史的厚重对话。它们见证过繁华,承载着过去的车马喧嚣,也静候着未来熙攘人潮的奔赴。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唤醒这些沉睡的宝藏,唤醒尘封的记忆,让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步伐共鸣,去发现、去感受浙江交通领域那璀璨夺目的文化光芒。
依山傍水的璞信古道
(又称东坑古道),
便是其中一条。
【交通宝藏介绍】
璞信古道(又称东坑古道),即璞石至信州(赣州)的古道,目前保存尚好的有其在球川境内东坑村的蔑岭古道、叶溪岭古道两段。这条古道初兴于东汉,盛于南宋之后,已有2300多年历史。在常山县境内起于何家乡黄冈村璞石自然村璞石渡,经何家乡、同弓乡、球川镇,最后至江西上饶。是古时县城通往西部的一条重要通道,也是古代徽商曾运盐、茶叶、山货往返杭州的必经之路。确切说,它是当时的“官道”,类似于我们现在所指的国道。
【文人足迹】
这条古道初兴于东汉,盛于南宋之后,已有230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兰溪戏剧家李渔自常山抵开化,途经璞信古道。行走在崎岖山路上,李渔感慨,“鸟道羊肠信不虚,路才容足更无余”。仅14个字,就把山路弯曲狭窄、高低不平,自己在山间小路上颠簸前行的画面写得刻骨。
也正因此,璞信古道总能吸引着后人前去寻幽访古。从山脚出发,与古道一同盘旋在绿木环绕的群山之中,竹木葱郁、满目苍翠。抬头望向远方,山林入眼,山花烂漫。
然而,你可知,古道之上,除了美景,更有故事?
踏上古道,除了赏景、感触交通历史的痕迹,还有那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回音。
关于璞信古道的故事,且听本文与你分享。
“里东坑”门口溪的传说
传说八仙之一铁拐李在游历三清山的时候,对临近的常山县球川镇东坑村“千年古道”(即璞信古道)情有独钟,铁拐李认为,这条古道蜿蜒十多公里,周边群山秀丽,古树名木众多,生态环境绝佳,又是官员、商贾、僧侣来往江西、安徽等地的必经之处,一年四季热闹异常,既来此处,必须到古道实地走走,感受当地乡土风情。
传言说,铁拐李乘祥云而来,进村后,他先到里东坑一户农家门口问路。这户农家坐落在半山腰,房子被竹林包围,前面一条小溪轻缓地流淌着。
一名主妇正坐在房前空坪上专注地纳鞋底。铁拐李就礼貌地上前向主妇讨茶喝,主妇见其是一个拐脚老人,且衣服破破烂烂,便不怎么搭理他。铁拐李又询问了几次,主妇均未有回应。
铁拐李心想,此地如此秀美,民风怎会如此?于是,他便拿起手中的拐杖朝空坪地上点了几下。只见铁拐李拐杖所点之处,眨眼工夫就变成了一个池塘,池塘里都是浑浊的黄泥水,主妇房前的那条小溪里的水干涸了。从此以后,里东坑的溪水就流到了村庄口,半山腰的那一段成了干枯的河床。
铁拐李继续往前走,从半山腰下行两三百米处,又有几户人家依山傍水生活,铁拐李决定继续试探这一带的民风,他走到一户人家门口时,刚要开口,一名衣着朴素的妇女走出房子热情地打招呼:“客官要喝茶吗?”
“我正想讨碗茶喝呢!”铁拐李接口道。
妇女很热情,把铁拐李迎进庭院,递来一杯好茶:“老人家,你请喝茶。”
铁拐李:“你这茶叶不错啊,叫什么茶?”
妇女答道:“这是自家炒制的茶叶,还没取名。”
“这茶叶泡出来的茶水,味道很醇香,叫坑口毛尖茶如何?”铁拐李见这妇女如此好客,又炒制出这么纯正的好茶,不忍心让她门口的小溪里没有水。
于是,铁拐李伸出右手往前一指,顿时干枯的河道里涌出几股泉水。妇女被眼前的景象给惊住了,铁拐李微笑着向这好客的妇女道别:“吾乃铁拐李是也。”言毕,铁拐李又乘云而去。
传承300余年的东坑“修路节”
话接上文。这两名妇女的经历一传十十传百,从那以后,东坑村村民开始善待过路人。夏天的时候,村民在千年古道边搭棚送茶,谈古论今。每年,还自发修路,这一优良民风传承至今。如今,东坑村的“修路节”,已经延续了300余年。
每年农历八月初一,是常山县球川镇东坑村里东坑自然村最热闹的时候。这一天,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乡,自发、自愿参加修整村道的义务劳动,欢度“修路节”。
修路原本是为了修整道路,方便大家出行,村民们借此欢聚一堂,便逐渐演变成了独属于东坑村的传统节日。这个美好的习俗代代相传,每一代东坑人都在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弘扬修路行善的良好民风。
村民们常说,每年修路节修复的不仅是破损的村路,更是村民们的“心路”,修路节让在外村民与家乡多了一份沟通,也让村民与村民之间多了一丝互动,其中传递的是互帮互助、乐善好施的精神。
当然,“修路节”最热闹的还属傍晚的“修路饭”,本年度家里有婚嫁、生子等喜事的村民会宴请乡邻,招待修路的村民。辛苦劳作后的村民欢聚在一起,边聊天边品尝美食,其乐融融。
尾声
在浙江,还有很多古老的驿路与廊桥静默如迷,它们不仅是交通的遗迹,更是时光的铭刻。当你漫步于那条矗立千年的古道,便能听见穿越时空的历史回响。
来源:省交通运输厅融媒体中心 浙江宣传 兴衢班 球川镇志
常山公路与运输管理中心 常山发布 常山文旅体资讯
@小红书 路力同心实践团 谁云 妮妮奇奇
文字整理/海报:交通旅游导报 吴迪元 孔凡俊男
编辑 | 黄慧佳 何芷忻
一审 | 郑怡萱
二审 | 徐丽婷
终审 | 翁津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