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越碧色忆芳华
——写在耿马边防五团“寻找父辈足迹,重拾童年记忆”活动结束之际
●段金华
碧色寨是我们这次耿马边防五团大院子女(家属)红河边防之行的最后一站,我们在这个镌刻历史印迹,承载岁月沧桑的地方。再忆父辈戍边卫国的荣光,再叙我们童年、少年在边防度过的芳华。

滇越铁路上的明珠
看过电影《芳华》的人都忘不了电影画面中,那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小火车站。
2017年12月,电影《芳华》全国上映,作为取景地之一的碧色寨名声大噪。
一时之间,游客蜂拥而至。碧色寨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它怎么会成为一部军事题材电影的拍摄地呢?来自全国各地的伙伴们也想去探个究竟。
走进碧色寨,我们才明白,这个小站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的火车站之一。它位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县碧色寨,地处滇南云贵高原,其原名为壁虱寨站。建于1909年。隶属昆明铁路局管辖。现为四等站。
碧色寨车站是一个米轨与寸轨并存的车站,于1903年开始动工修建,1909年6月2日滇越铁路铺轨至碧色寨后修建碧色寨车站。
说到碧色火车站,就不能不说一说滇越铁路,它是云南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史、铁路建设史最好的见证者,也是铺满中国劳工白骨,一根枕木一条命,一颗道钉一滴血的血肉之路,它是云南走向近代的象征,也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云南的一段屈辱。
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了不平等的《中法新约》;1887年,滇南蒙自遂开关通商,云南对外贸易逐渐繁盛。修建对外铁路成为发展通商、贸易的交通基础条件之一。
1898年,法国人攫取了滇越铁路的修筑权(运营权),该铁路1901年动工至1910年全线竣工通车。
滇越铁路从越南海防至中国昆明全长854千米,有117个车站(滇段长465千米,63个车站)。总投资1.65亿法郎,总共投入3720万个工日。被誉为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齐名的世界第三大工程奇迹,2018年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
从1910起滇越铁路通车后的30多年时间,米轨滇越铁路与寸轨个(旧)碧(色)石(屏)铁路在碧色寨交汇换装,使碧色寨火车站成为云南两条铁路的转运站,每天有40余对列车在此经停,云南85%以上的进出口物资都要在碧色寨集散中转。
火车的汽笛声和搬运工的号子声昼夜回响在山中,待运的大锡、煤油、钢铁、糖、茶叶、纺织品等装满了仓库。
碧色寨不只是一个火车站,也不只是一个村庄,更是几代云南人和在生活过、云南工作过、包括在这里从军、求学、谋生的所有人的,共谱芳华荣光的地方。
1915年,蔡锷将军乘火车途经碧色寨火车站,抵达昆明,拉开了护国运动的序幕。时任驻蒙自滇军十团团长的朱德率部从碧色寨登上火车,赶赴昆明参加起义,在纳溪棉花坡之役中一战成名。
抗战期间,中国近代文化大师闻一多、朱自清、陈寅恪、沈从文、傅斯年、金岳霖等一批文人,从越南海防转火车到碧色寨,从这里进入蒙自。虽仅停留不到4个月,但“西南联大”之名,大师们为云南留下的字字珠玑,仍在蒙自余音绕梁至今。
抗日战争胜利后,英勇善战的云南滇军就从这里开往越南接受战败日军的投降。
全国解放后,云南成为援越抗法、援越抗美的大后方,一列列满载物资的火车就从这里开往布满炮火硝烟的南方丛林。
当年,我的父辈兄姊就曾经从这里坐着米轨小火车走向援外作战的前线,走向保卫边疆的战场。
我也在四十多年前沿着这条铁路,采访我们驻守铁路沿线的执勤部队和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官兵。
喧嚣过后,火车远去,碧色寨火车站灯火不再通明,人潮不再汹涌。法式洋房、米轨铁路、滇越铁路警察局老分局旧址、个碧石铁路寸轨机车库、个碧石铁路警察分局旧址、个碧石铁路材料厂等老建筑悄然之间,回归寂静。
电影《芳华》的上映,让碧色寨火车站实现了从一个不再使用的旧车站,变为人潮涌动,热闹非凡的旅游景点。

"东方小巴黎"
走进碧色寨,那些斑驳的黄墙红瓦、静止的法式挂钟、绵延天际的铁轨,成为游人眼中独特的风景线,让人仿佛回归当年的喧嚣与繁闹。景区内现存的大通公司、哥胪士酒店以及安南咖啡馆、税务分局旧址等法式建筑,让我们倍感岁月沧桑。
1909年,滇越铁路通车至此,火车站与小山村同名后,赫然耸现,声名远扬。
同年,蒙自海关碧色寨分关设立。碧色寨分关员工食堂形制为中式四面通廊的宫殿式建筑,而屋顶瓦片上却有清晰的法文,木制的百叶窗和铜锁铜拉杆也都充满了法国的“味道”。
这些旧址默默的诉说着,当年碧色寨的繁华和风光, 洋行、咖啡馆、百货公司、邮政局、酒店、客栈、马店四处林立。
那时的碧色寨一分为二,一边是中国式的商号、民居建筑,另一边是法国式的火车站、公司建筑,东西方文化在方圆4平方千米的小山村碰撞,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商人,在中西合璧式二层楼建筑哥胪士酒店里喝着各类洋酒,不同的语言、口音加上各种手势,在谈笑间就成交一笔利润不菲的生意。
那时在国内大城市见不到的西洋生活,而在滇南碧色寨却习以为常。
今天,我们在碧色寨可以见到许多保存完好的历史遗存:大通公司、水塔、站房、火车站钟、警察局、法国员工的宿舍、哥胪士旅馆、红土地网球场,甚至还有当年法国人栽下的一棵葡萄树等
谁能想到,当年的碧色寨,是个只有十几户人的小山村。
1912年,临安和蒙自商人合资兴办大通公司,包揽了滇南一带商号70%以上的进出口货物转运业务。抗日战争时期,大通公司存放过美国援华物资,飞虎队物资。
1936年,云南人自主修建的民营个碧石铁路通车,这里有2个火车站,米轨与寸轨在此换装,成为世界铁路史上的一大奇观。有法、英、美等国的公司和30多家国内商号,商贾云集;有云南最早的邮政局、网球场、酒店等设施;最繁忙时有2万多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是云南重要的物资转运中心和贸易集散地。碧色,被称为"东方小巴黎"。

《芳华》让小站一夜走红
电影《芳华》涉及自卫反击战的前线救治等情节,而碧色寨又是滇越铁路的重要站点,在20世纪是云南通往前线的重要交通线,自卫反击战期间曾是滇南地区重要的后勤补给和伤员转运枢纽。选择此处拍摄能真实还原战时铁路运输场景,增强历史厚重感。
与其说是电影《芳华》炒热了“碧色寨”火车站,不如说是当年那场恢宏的边境自卫反击战的老兵,让沉静多年的滇越铁路,又余烬复起了。
这里只是电影《芳华》的部分取景点,影片却勾起了许多老兵的回忆,他们纷纷到这里寻找他们曾经的芳华,当年他们就是从这里出发,开进硝烟弥漫的战场的,年轻人们也纷纷仿效父辈们的模样,过一把穿着老军装,在小火车站倾诉衷肠的瘾。今天的“碧色寨”火车站人来人往,游客熙熙攘攘,一片车水马龙。
在我们心中,碧色寨不仅是一个火车站,不仅是一个村庄,不仅是一个景区,它还是我们这群部队大院子女的一段辉煌记忆。
我们结束云南边境的旅行,又相聚碧色寨的时候,不论当过兵的退役军人,还是当年部队大院的家属子女,大家一起兴高采烈地回忆、诉说着过去军歌嘹亮,激情燃烧的岁月。
和那些接踵而至的游人一样,电影《芳华》中那些“军绿色”场景最能够唤醒我们的记忆。大家不分男女老幼,有同一个大院同框的,有同乡合影的,有家庭“大合照“的,都尽情地展示着当年的“如歌的岁月”。
只不过我们的“军绿色”是统一定制的体能训练服,65式老军装虽然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也承载着我们对自己曾经的那段军旅生涯的特殊情结。但对我们这个年龄,我们现在的身份,已经不再合适再去穿这套军服,不穿老军装或许是我们对老军服的一种尊重。
当然那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找一套合适的“军服”,按照军人的标准穿戴好,在这个网红打卡点编织一段“绿军装的梦”,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是一种对先辈的追思与怀念。
我们呢也会在这种场景中,追忆和缅怀逝去的青春年华,让曾经的过往与思念绵绵不断……借景抒情,来者都各有所思所忆,这就是让碧色寨火起来的缘故吧。
我们是一群父辈和兄姊曾经历过战火淬炼的军人以及家属子女,今天我们来到这里,是我纪念我们的昨天的无悔,抒怀今天的辉煌。电影演绎的不过是战争片段的重现,而我们经历的却是真实的战争……

再忆我们的芳华
今天,我们站在电影的拍摄地,直面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又一次激起我们心中对昨天发生的战争的回望,又一次唤醒那段穿越时光的记忆。 或许今天的年轻的人,他们很多人无法体会,那个年代,我们必须用鲜血生命去面对的那战争。那个年代,我们所面临的人生抉择,必须担负起保卫国家安全,维护领土完整的重任。至于为什么,我们的答案都在《芳华》这部影片之中,那里有我们的影子和记忆。
对军人来说,一代人有一代人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从我们的父辈、兄姊开始。当兵吃粮,扛枪打仗、无畏无惧、流血牺牲,已成为每一代军人,每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了。众所周知,当兵就是成千上万的军人的无私奉献,勇于牺牲,军人们用热血用生命,创树了一个时代的历史丰碑,谱写了无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我们这群人无论昨天重走边防路,或是今天在碧色再忆芳华,我们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拥有能够在瞬间通达世界每个角落的通讯设备,能够不用多长时间就能相聚的交通条件。
我们要感谢那些这次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韩兵、张萍、普慧珍、普琴珍,唐荣,感谢你们的精心的策划和安排,感谢你们不辞辛苦的张罗和服务。
我们要感谢那些为我们活动提供方便的部队首长和官兵,为我们活动提供服务的有关单位和爱心人士。

我们要感谢参加我们活动的五位老人和你们的子女,你们的参与让我们的活动多了一份孝老爱亲的活教材。
我们要感谢我们健在和离世的父母,是你们在我们的前面走出了一条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光荣之路,让我们今天能够赓续红色基因,传承优良传统,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我们要感谢所有参加活动的发小、伙伴和亲属,咫尺天涯皆有缘,此情长久永相依,边疆不再遥远,相聚还有未期,第二故乡永驻我们心间。
站在斑驳的黄墙红瓦、停摆了的法式挂钟前,我们的思绪如同飞动的白云……在滇越铁路的另一头,那里有我们长眠的父兄,有我们的前辈父兄,战友兄弟,有我们无尽的思念和缅怀! 让我们再次相聚,再回首激情岁月里的辉煌……
我们会永远记住我们的父辈,我们自己曾经守卫到地方罗家坪大山、老山、者阴山、扣林山、大围山、大瑶山、二甫山、十群大山、易武山、布朗山、阿佤山、景颇山……
我们不会忘记那些留下过我们战斗足迹的盘龙河、南溪河、红河、金水河、南腊河、南淀河、澜沧江、打洛江、南卡江、瑞丽江、怒江、独龙江……
芳华易逝,唯有昨天如烟似火的记忆永存,我们每一代人都在演绎自己独一无二的芳华,都在阅读无悔的青春。
我们自豪,我们曾经是边防军人家属,我们自豪我们曾经是边防军人家属,我们自豪我们曾经是边防战士……

作者简介:段金华,男,哈尼族,云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60年代中期生于云南省江城县,从小生活在云南边防部队军营,80年代曾在云南武警部队当兵,退伍后长期在西双版纳宣传文化部门工作,曾任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办主任、网信办主任);州社科联主席(州社科院院长)业余时间偶尔触碰文学写作,在《解放军报》、《中国民族报》、《云南日报》发表过散文随笔、诗歌,题材多为边疆生活,散文《我是一个兵》被选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大系》(哈尼族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