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吐鲁番,热辣滚烫,火焰山地表温度轻松突破80℃,而火焰山下的葡萄沟却绿树成荫,清凉宜人。
这几年,湖南援疆干部来到吐鲁番,参加对口援疆,由于工作缘故,经常往葡萄沟跑。又值葡萄成熟的季节,伴着如织的游人,工作队再次走进葡萄沟。
布依鲁克河穿沟而过、流水潺潺,道路两侧的榆杨高耸入云,架式改造后的葡萄园,整齐排列、绿意盎然,各色葡萄沉甸甸地挂满藤蔓,鲜翠欲滴,吹弹即破。一连几日,援疆干部走街串巷,访亲问友,品尝葡萄沁人心脾的甜香,分享各族群众丰收的喜悦。
青蛙王子奶奶的收款码
葡萄沟里有一条民俗风情街巷。走进青蛙巷,巷口一户人家墙上的标牌格外醒目——青蛙王子的家。看到工作队来了,女主人玛依努尔·外力笑容满面迎了过来。“快来坐,快来坐,喝杯茶!”玛依努尔的婆婆,80岁的艾米迪汗·沙依木拉着我们就往里屋走,她一边倒茶,一边安排二儿媳切西瓜、上葡萄。“几天不见,奶奶的普通话说得越来越好了!”听到表扬,艾米迪汗笑得像一个孩子,又带着一些腼腆,生涩地回答道,“没有,没有,还要多学习呢!”
维吾尔族群众热情好客。平时只要来了客人,尤其是援疆干部,一家人格外亲切,援疆干部是她们家的常客。十多年前,湖南省第六批援疆干部陈书国,在援疆和留疆期间,资助艾米迪汗的大孙子,热爱音乐但从小丧父、母亲外嫁的青蛙巷少年买吾兰江·艾合买提上学。“杏花开了,春天来了,我为你唱歌了……”陈书国作词的歌曲《杏花开了》也交给买吾兰江演唱。2013年,他带着这首歌,到北京参加第四届全国校园艺术新秀推选活动总决赛,获得金奖,成为葡萄沟远近闻名的“青蛙王子”。
后来,买吾兰江考取了中央民族大学音乐表演专业,2016年2月陈书国罹患癌症不幸去世,但青蛙王子和援疆干部的故事一直在葡萄沟传颂。
多年来,艾米迪汗一家主要靠种葡萄为生,收入不高。2024年初,青蛙巷启动提质改造。在援疆干部和社区干部耐心细致地劝说下,她家拆掉了门口的羊圈,摆起果摊,卖起文创。虽然自己当上了“老板”,但“心里仍然有些打鼓”。
现在,青蛙王子全家齐上阵。艾米迪汗热情招呼游客,推销农副产品,“青蛙王子家,免费参观、免费吃葡萄!”二儿子阿力木·力提甫打理葡萄采摘园,桑葚季时,每天忙着往乌鲁木齐宾馆、商超配送新鲜桑葚。玛依努尔带着游客到援疆教师帮忙设计的葡萄园体验采摘快乐,给外地客人包邮鲜食葡萄。
不单是他们一家,还带动阿力木的表哥和侄儿、玛依努尔的两个妹妹都聚到这里,做餐饮、卖冷饮,全家族有10个人吃上了“旅游饭”。
“你们家两个女儿呢,今天怎么没看到啊?”我们满是疑问。“去上英语培训课了。”玛依努尔一边切着蜜瓜,一边自豪地解释。以前还靠她俩帮忙做点事,现在只要肯学习,就行!我自己也在社区参加国通语培训班呢!
“奶奶,今天收入多少啊?”我们开玩笑问艾米迪汗。她转头看看身边,确认没有外人后,掏出手机,打开微信账单,显示当天收款1063元。那一刻,她笑得比葡萄还甜。“以前婆婆有一点高血压、心脏病,自从我们家开店摆摊后,病都好了。”玛依努尔笑呵呵地接过话茬。
坐在一旁的阿力木介绍,去年买吾兰江又考上了乌兹别克斯坦国立音乐学院,正在读研究生,每年学费2.8万元,每月生活费2000元,现在他们家已经有能力供他上学了。
“青蛙王子”奶奶艾米迪汗·沙依木拉和二儿子阿力木·力提甫、二儿媳玛依努尔·外力在家门口合影。胡真、黄珀摄
漫步青蛙巷,晚风习习,惬意凉爽。灯光透过桑树叶和油纸花伞,打落在石板路上,五彩斑斓。只见家家户户的门前、院内,摆着特色小摊,有的铺张桌子推销农副产品,有的支起架子烤着羊肉,有的推出冰柜售卖冷饮,有的手工制作杏皮水、葡萄汁、西瓜汁……游人熙熙攘攘、来来往往,或驻足观赏,或挑选物品,或打卡拍照,叫卖声、欢笑声、歌唱声,交织在一起,一派热闹繁荣的景象。
如今,在葡萄沟,像艾米迪汗一样从一句国通语都不会讲,到主动学讲国通语,能和各地游客简单交流的维吾尔族群众越来越多了,像阿力木·力提甫夫妇一样重视下一代教育的家长越来越多了,像阿力木家族一样吃上“旅游饭”的居民也越来越多了,去年居民们年收入较前年增长了200%以上。
行走的中华文化课堂
“我们新建的研学综合体马上就可以开门迎客了。”在充满吐鲁番特色和丝路非遗元素的庭院内,魏东逐一向我们介绍每间教室、每件物品、每副图案背后的文化故事。
魏东是河南人,今年50岁,来吐鲁番33年了,17岁学木匠手艺,想靠做家具在吐鲁番谋生,后来干过工地,搬过砖头,做过宾馆服务员,开过民宿,如今一心做研学。
系统性地讲解吐鲁番文化,设计让学生和老师感兴趣的研学课程是一项全新挑战。为了深度开发课程,魏东开始自学,拜非遗匠人为师,甚至去考古工地打下手,听专家现场讲述出土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慢慢地,他在民宿中规划出非遗工坊与研学课堂的雏形。
2021年,魏东捧回了“吐鲁番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的牌子,被文化和旅游部评选为“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他研发的根植吐鲁番、根植葡萄沟的桑皮纸复原古法技艺、葡萄采摘及葡萄干制作、火焰山—葡萄沟地质民俗考察徒步、传统打馕美食工坊四堂研学课程,赢得学生和老师、家长的一致好评。
“我上课,学生听得特别认真呢!”怕我们以为他在吹牛,魏东赶紧把给浙江小学生研学团队上课视频给我们看。视频里,魏东边走边讲:“葡萄沟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寻常的生活方式里,蕴藏着最鲜活的历史、民俗与智慧。在这里,我跟大家一起读读懂中华文化的美。我们先来看家家户户的彩门……”学生们一个个听得津津有味。
“今年研学人数同比增长30%,我平均每天接待五个研学团队,每个团队体验两个以上的课程,每天研学从早晨七点爬火焰山开始,到晚上八点才结束”。魏东兴致勃勃地向我们描述研学经过。
“每年我都会接待来自广东、上海、浙江等内地省份以及德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外研学团队,他们对吐鲁番历史文化非常感兴趣,都说‘吐鲁番学’不单在中国、甚至在世界影响都很大。”从魏东的细说中,我们感受到吐鲁番研学的魅力。
魏东带领研学团队行走在葡萄架下。胡真、黄珀摄
“十四五”期间,湖南援疆资金投入3000万元,助力葡萄沟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居民将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热忱欢迎各地游客来家里坐坐,相比与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游客更希望有文化、有内涵的专业讲解。 “我想专心把研学做好,把葡萄沟的故事讲好,把吐鲁番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播好,让全国、全世界有更多人愿意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现在很多国内知名研学机构都向魏东抛来合作的橄榄枝。景区通过柔性援疆方式,邀请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专家老师把脉问诊,出台研学规划,系统提升研学生命力。援疆指挥部正在开展调研,准备将建设研学基地纳入“十五五”援疆规划。
站立在千年葡萄沟,当魏东解释 “地理上盆地有哪些显著特征”时,学生眼中的吐鲁番盆地便不再只是戈壁、沙漠、绿洲,而是地球亿万年演化的舞蹈;当他精心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画复刻成石碑,并带领学生开始拓印,一根根线条优美、文化交融的千年美学在学生眼前徐徐呈现。 在这里,像魏东一样能够讲述中华文化的研学讲师、导游、小小讲解员越来越多,是他们让生土建筑中层层夯筑的故事、隐于崖壁洞窟绘画的传说,开口说话,发声倾诉,让游客在千年葡萄园实现跨越时空的沉浸体验。
从“裁缝”到“网红”
走进葡萄沟布依鲁克社区的一座农家小院,“吾买尔大叔”正热情洋溢地向网友们展示着各种葡萄,详细介绍着葡萄的生长环境、品种、口感等,为了让网友们放心购买葡萄沟的鲜食葡萄,他精心拍摄了从葡萄园采摘葡萄,到装箱发货的每个细节,众网友纷纷下单。
吾买尔大叔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葡萄沟人,今年56岁,守着家里的十几墩葡萄,种了半辈子。年轻时,农闲期间为贴补家用,办了一个裁缝铺,为乡亲们缝补衣服、被褥,是大家眼中的巧手。他的名字是吾买尔·热西提。
直播结束后,吾买尔大叔热情接待了援疆干部。“我们能够借助互联网,将吐鲁番最甜美的葡萄推介给全国网友,也帮助乡亲们增加收入,我感到自豪。”
2017年,吾买尔大叔的儿子欧佰都拉·吾买尔从湖南长沙的一家电商公司辞职,决定回家创办电商公司。在儿子的鼓励下,吾买尔大叔加入自媒体行列,从零开始,学习拍摄推介吐鲁番农产品和当地风土人情的短视频。在他的视频中,有葡萄、哈密瓜等特色农产品,有葡萄沟、火焰山等景区,有抓饭、拌面、烤包子等美食,还有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吾买尔大叔”的账号逐渐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在各大网络平台积累了超300万的忠实粉丝,收获了3000多万点赞,视频播放量更是超7亿次。
让吾买尔大叔高兴的是儿子的公司越来越红火,带动的乡亲越来越多,“上半年我们公司帮助吐鲁番农户销售了1000多吨的哈密瓜,现在是葡萄上市的时候,我们每天要处理近6000多笔订单,主要发往北京、上海、杭州、武汉、广州等地。”欧佰都拉骄傲地介绍起上半年公司的销售情况。
吾买尔·热西提正在直播推销葡萄。胡真、黄珀摄
据了解,吾买尔大叔发布的视频里,不仅有介绍家乡美食、美景的,还有大量介绍民族团结的视频:“那是我的祖国”“新疆大叔亲手写对联”……“我觉得维护各民族团结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生活越来越好。”今年2月,吾买尔大叔一家特意去了湖南长沙和韶山,“我们的社区阵地建设和道路改造是湖南援建的,我们心里很感激,想去毛主席的家乡湖南看看。”
从“裁缝”到“网红”,这是葡萄沟人蜕变的鲜活案例。在信息化、数字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葡萄沟里出现了一批像吾买尔大叔一样的“新农人”,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把手机当作“新农具”,把直播变成“新农活”,把数据变成“新农资”,乡亲们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沟里来了新居民
如果一段时间不来葡萄沟,你会发现又有不少新变化,现代民宿、咖啡吧、茶馆、研学基地、非遗集市、葡萄夜市、民俗表演等等,各类文旅业态,如雨后春笋,让人常游常新,特别是操着不同口音的外地商家多了,之友·阿达西民宿就是其中的代表。我们来到这里时,已是晚上十点多,本想跟民宿老板张凯好好聊一聊,但看到客人满座,服务员马不停蹄,他夫妻俩还在厨房忙得不可开交,只好改期。
第二天上午,在绿叶重叠、果实累累的葡萄架下,我们拉开了话题。张凯是重庆人,50出头,中等身材,在石河子当过几年兵,看上去结实、干练。“2018年夏天我们一家来葡萄沟旅游,当时城区很热,但葡萄沟却很凉快,而且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当地人的淳朴善良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问及来葡萄沟开民宿的初衷,张凯侃侃而谈。2023年,一群退伍军人相约来到葡萄沟创业,之友·阿达西等民宿就这样应运而生了,他一家人也从游客变成了创客,成了沟里的新居民。
“阿达西的维语意思是兄弟、朋友,我希望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游客能相聚于此,成为兄弟姐妹。”张凯解释民宿取名的由来。
“初到一个地方创业,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但这里的街坊邻居很友善,没有把我们当外人,大家互帮互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张凯动情地回忆。2024年7月,有一天他突发低血糖晕倒,邻居吾斯曼·帕它尔背着他送上汽车,还在医院忙前忙后,全身都湿透了。还有一次,他肠胃出血住院,景区援疆干部听说后,提着水果就去看他,还协调援疆医生进行会诊。这两件事让他非常感动,铭记在心。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民宿的开办,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就业岗位,民宿聘请了15名员工,其中有9名来自阿克陶、莎车、墨玉等地的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的实习生,从事日常管理、接待服务等工作,6名本地妇女负责卫生保洁。
“实习生每月工资2500—3500元左右,保洁员每个月有4000元的固定收入,能够帮助她们在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我觉得挺有意义的。”张凯满是欣慰。“等到国庆以后,葡萄沟旅游淡季,我还想介绍这群职院学生到重庆、成都继续从事民宿或酒店餐饮服务,让她们就业的路子更多,工资也可以不断档。”张凯信心满满。
张凯在民宿葡萄架下。胡真、黄珀摄
曾经,葡萄沟里的民宿仅有12家,如今已发展到61家,床位达1460余张。“开民宿主要是为游客提供良好的生活体验,既要保持民族风俗的韵味,又要具备现代文明生活的特征,客人来了自然愿意住下来。”讲起开民宿的经验,张凯滔滔不绝。
由于他头脑灵活,见多识广,提供的民宿服务又对游客“胃口”,一些住过的游客纷纷转发“朋友圈”,口口相传,“慕名客”自然就多了。 “张大哥,应该发了点财吧,看到你家又开了分店。”我们笑着调侃。“哪里,哪里,只是因为旺季房间不够住。”他嘿嘿笑答。
张凯介绍,在原先13间客房的基础上,今年又在不远处新租了一个院落,扩建了11间客房。看到他家的生意如此红火,当地一些开民宿的维吾尔族群众也来学习取经。还有五、六家找上门,请他入股带着一起干。 “我们家老张也太实诚了,竟然允许别人用尺子丈量民宿的房间。”张凯的老婆张平坚一边给我们添茶,一边笑着责怪。
张凯觉得,虽然现在葡萄沟开的民宿很多,但品质和服务参差不齐,发展民宿应该少而精,不宜盲目扩张,定位一定要清晰,跟着客人的需求走。要帮扶几家本地民宿,做成典型,让大家学有榜样、做有标杆,更好打造葡萄沟民宿的品牌形象。我们深以为然,因为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想法,更是沟里群众的共同心声。
而今,葡萄沟新业频现,创客成群。与张凯的对话交流,让我们不仅感叹于葡萄沟各民族群众的团结和睦,更为古老的民族乡村与现代文明碰撞出绚丽火花而惊喜!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拉尔罕的心儿醉了……”离开葡萄沟时,不远处传来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
这几天,在葡萄沟的所见所闻,让人回味无穷,给人深思启迪。援疆干部们惊喜于这种巨变,更感动于全疆各族儿女手足相亲、齐心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为这是一切巨变的深层动因和历史逻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滚滚浪潮中,新疆各族人民生活像火焰山一样红红火火,如葡萄一般甜蜜芳香。(胡真、黄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