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灯火亮起,我又想起了在老家工作的表妹。她言语间安稳满足,却也藏着对深圳生活的向往。
都说“小城市安放不了灵魂,大城市安放不了肉身”。但这些年我却发现,深圳,正在尝试给出第三种答案。
1980年的那个圈,让无数人来到这里,在滩涂建起高楼,把稻田变成硅谷,用“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书写着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2011年的深圳北站刚刚启用,四周还是大片待开发的空地。
如今站在北站东广场眺望,摩天楼群如雨后春笋般生长,红山6979的文艺活动夜夜璀璨,观澜河两岸的生态长廊绿意盎然。
龙华的变迁恰如深圳的缩影:既保留着客家围屋的历史肌理,又孕育着数字经济城的未来脉络。
在龙华城中村的奶茶店,你会遇见刚下班的码农和设计师畅谈新项目;在观澜版画基地,传统匠人与数字艺术家共创新作。
这里的人既不放弃肉身的安顿——保障房、人才房正拔地而起;也不辜负灵魂的追求——图书馆、美术馆、大剧院构建起精神栖所。
深圳用45年时间证明:肉身与灵魂的安放,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有人说深圳是“卷都”,但这里的奋斗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盲目内耗。
在科技园深夜亮灯的办公室里,在龙华智能制造生产线的高效协作中,我看到一种清醒的进取:知道为何奔跑,明白去向何处。
深圳最动人的,是从不拒绝试错,也允许重启。
就像大浪时尚小镇的设计师可以反复修改图稿,民治的创业者能不断调整方案。
这座城市理解探索的代价,包容失败的艰辛,最终让每个坚持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不必纠结快慢,而是在适合自己的频率里扎根生长。
45岁的深圳,早已过了单纯追求速度的年纪。
如今它更懂得“快慢相宜”的智慧:既有前海合作区的日新月异,也有华侨城湿地的鹭鸟翩跹;既有河套深港科技园的创新加速度,也有阳台山森林绿道的悠然时光。
站在特区45周年的节点上,回望来路,最珍贵的不是深圳建成了多少高楼大厦,而是这座城市始终保持着让梦想落地生长的能力。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城市发展亦然。
深圳用45年时间书写的,正是一部关于可能性的启示录——当肉身与灵魂都需要安顿时,我们不必二选一,可以创造第三个选项。
这座永远在进行时的城市,始终在用行动证明:所有看似对立的选择,都可能在创新的土壤中达成和解。
值此深圳特区成立45周年之际
我寻访了几位在这里生活多年的老朋友
记录下他们与这座城市共同的成长印记
@北站基建工人 老陈
08年来深圳参与北站建设时,四周还是黄土一片。如今看着电梯里穿西装的年轻人讨论AI融资,恍惚间觉得我们那代人流汗刨出的不只是地基,更是龙华用十五年把“关外”熬成了“都市核心”的特区速度。
@大浪服装厂女工 小敏
曾经觉得深圳冷冰冰,直到工会免费技能培训让我成了版师学徒。深圳教会我:流水线下班后,我也可以是广场街舞队C位。
@观澜河附近居民 林小姐
2015年搬来时河水还有异味,现在白鹭都飞回来了,空气和水质真的好多了,深圳治水是真有成果。
@龙华公园晨练 刘阿姨
来深带孙子第五年,从最初抱怨“菜价太贵”到如今教新深人用“i深圳”小程序办事。深圳对老年人照样温柔:免费公交地铁、社区长者饭堂、家门口的社康中心……儿子说我们是“随迁老人”,我倒觉得是心安了,哪里都是家。
@“深圳龙华”编辑 小梁
要说深圳变化最大的,我觉得是环境。早些年搞建设、赶发展,到处是都在施工,尘土飞扬、机器轰隆。但现在好多地方都建起了公园,每个都修得很漂亮,还各有具特色,变得越来越宜居了。我希望深圳未来能吸引更多四面八方的人——不仅是全国各地的年轻人,说不定连国际上的人也愿意来这儿生活、发展,让深圳不光有高楼大厦、科技创新,更能慢慢长出自己独有的城市气质和文化氛围。
@南山科技园 Sammi
在民治和朋友合租,通勤一小时,但周末能去红山看话剧、逛书城。同学问“留在老家不是更舒服吗?”可是这里纵容野心——深圳不问你出身,只问你敢不敢拼。
@前海创业 阿Ken
最喜欢深圳的是“失败不被嘲笑”的氛围,尤其是在去年项目黄了之后,到如今有了更深刻的感受——45周年不是终点,而是无数普通人重启人生的起点。
@高中语文老师 庄女士
带学生读“此心安处是吾乡”时,总会分享我家故事:爷爷1983年参与国贸建设,爸爸1992年南下福田搞绿化,我2015年回深教书。三代人见证从“速度深圳”到“温度深圳”。学生问什么是特区精神?我说就是让修楼的人、种树的人、教书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天地。
@微博网友 松鼠娱评
在深圳打拼这些年,拍过太多集体照。许多照片放大看只剩模糊的色块和扭曲的轮廓。深漂的日子里,我们总在人群中寻找归属感。照片告诉我们:再渺小的身影,也值得被清晰记录;每个认真生活的人,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微博网友 吴文杜
对我而言,深漂这些年最欣慰的是精神的满足。毕竟,人要对得起上天赋予你的体力智力,不能在最底层认知的山沟里空度一生。
@微博网友 Eric
在深圳漂泊的这些年里,我也深刻地体会到,这座城市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工作机会和经济收入,更是一种开阔的视野和先进的理念。我能与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交流合作,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学习到先进的理念,这些宝贵的收获不仅能提升我的个人能力,更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在深圳发展也并非是一帆风顺,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高昂的生活成本也会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正是这些压力,才能促使我们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知乎网友 瑞恩
作为土生土长的深圳人,希望深圳发展越来越好。加油加油加油!
深圳的伟大
在于让奋斗者既能脚踏实地
也能仰望星空
在深圳的你
又有怎样的故事?
欢迎在评论区
分享你的“心安”瞬间
最后
祝深圳经济特区
45周岁生日快乐
* 本文版权归深圳市龙华区融媒体中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深圳龙华”微信公众号。
龙华融媒
LHRM
采写| 林玲 方维清/文
视频| 龙眼创作社(袁小绿 赖汉忠)
部分内容来源| 图虫网
编辑| 林玲
校对| 彭桂红 梁盈豪 吴乐思
审核| 李世钊统筹制作| 深圳市龙华区融媒体中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