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熟悉广州的人应该都知道,说到“老广州”的核心区域,那肯定绕不开越秀区——这里是广州传统意义的市中心,而1号线与2号线交汇的“公园前”地铁站周边,更是老城区的“心脏地带”,广州的“城市原点”标志就坐落于此,默默标注着这座千年商都的地理与历史起点,也承载着无数广州人对于“市中心”的最初记忆。
从公园前地铁站一出来,就能感受到老广州特有的人文气息:骑楼柱上斑驳的浮雕、街角凉茶铺飘来的草药香、街坊邻里用粤语闲聊的家常话,等等,每一处细节都透着岁月的温度。而在这片热闹的老街区里,竟然还藏着一条格外特别的老街——全长不到200米,宽不过四五米,名字叫作“陶街”。如今提起它,年轻人或许有些陌生,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条不起眼的小街,可是全广州响当当的“潮流地标”,鼎盛时期,街上挤得水泄不通,连落脚的地方都难找。
为什么“陶街”当年这么火?主要是因为当年的陶街,几乎是“音响电器街”的代名词。沿街的店铺和临时摊位一个挨着一个,橱窗里、货架上摆满了收音机、卡式录音机、黑胶唱片机,还有各种亮晶晶的音响配件等等,在那个娱乐方式相对匮乏的年代,能拥有一台音质较好的录音机,或是淘到一张稀缺的磁带,绝对是“潮人”的标配。所以每到周末,广州乃至周边城市的年轻人都会往陶街跑,当年的陶街就这样成为了无数人青春里的“潮流打卡地”。
除了音响电器,陶街还是当年的“生活杂货宝库”。从锅碗瓢盆、针头线脑,到老式钟表、旧书杂志,甚至是稀罕的五金零件,在这里都能找得到。货架上的商品堆得满满当当,琳琅满目,逛起来就像在“淘宝”,一不小心就能淘到意想不到的宝贝。也正因如此,很多广州人都误以为它的名字是“淘街”——毕竟“淘”字,才更贴合大家在这里“寻宝”的快乐记忆。
如今再走进这条“陶街”,仿佛按下了时光的暂停键。脚下的路板被磨得发亮,两侧的楼房还是老样子,连店铺的招牌都带着几分复古的斑驳感,恍惚间竟让人觉得穿越回了几十年前。街上依然有不少摊位在卖老式音响电器,这些如今早已被蓝牙音箱、智能手机取代的物件,在这里却被小心翼翼地摆放着,像是在守护一段逝去的时光。店铺老板大多是头发花白的老人,偶尔和熟客用粤语聊几句当年的趣事,整个街区都透着一种不紧不慢的松弛感。
只是这份松弛里,也藏着几分时代的变迁。随着广州城市发展的脚步加快,新城区的CBD拔地而起,商圈、写字楼、新式住宅区越来越多,年轻人们开始往天河、海珠等面貌更新的城区迁移——他们更习惯在购物中心里买品牌家电,在网上“淘宝”,而“陶街”这样的老街,渐渐从他们的生活里淡了出去。
如今的陶街,早已没了当年“人挤人”的盛况。平日里街上人流量不多,逛的大多是头发花白的老人:有人是来寻找当年没买够的老物件,有人是来看看熟悉的店铺还在不在,还有人只是来走走这条承载了自己青春记忆的小巷。所以有人笑着说,陶街现在成为了“老男人的天堂”——当年在这儿追潮流的年轻人,如今都逐渐步入中老年,只有他们还带着对旧时光的情怀,对这条老街情有独钟,愿意花一下午的时间,在摊位前慢慢翻看那些老电器,回忆当年的热闹。
不过近几年,陶街又多了一群新的“访客”——越来越多到广州旅游的游客,特意把陶街列入“老广州体验清单”。他们或许对老式音响一窍不通,也不会买什么东西,但就是喜欢在这条短短的巷子里走走,看看摊位上的老物件,听一听街坊们的粤语闲聊,感受那份在新城区里找不到的、原汁原味的老广州生活气息。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你还想来广州这条“陶街”看一看吗?欢迎留言评论哦!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