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碾过杭锦旗的土地,车窗像被施了魔法的画框,框住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天地。一侧是铺向天际的草原绿毯,羊群像散落的云朵,蒙古包顶着白边儿,在风里轻轻晃;另一侧是库布其沙漠的金浪,沙丘曲线像被阳光吻过的绸缎,起伏在天高云淡的秋色里。
沙与草,本是看似对立的存在,却在这片土地上挽手同行,吟唱出生态与发展的和鸣。
这份和谐从不是天赐。走进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区,总经理李燕红与我们分享了这片土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相融合的实践心得。
鄂尔多斯草原游客中心门前
“有人问我,搞旅游开发,生态保护是不是最大的限制?恰恰相反,生态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发展的根和魂。”李燕红坦言,“我们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每一步开发都优先考虑对环境的影响。草绿了,沙固了,风景美了,游客自然就来了。生态,才是我们真正可持续的‘金字招牌’。”
理念转了弯,“路数”也得新。在鄂尔多斯草原景区内,道路全部采用架空木栈道,轻盈地架在草甸之上,避免碾压植被,连马匹都有专属的“绿色通道”;蒙古包客栈支在木平台上,沿用牧民传统的生态工法……在这里游客看到的是辽阔的草原风光,看不到的,是保护细节上的处处“较真”。
仅有绿色,不一定留得住人。景区深谙此理,于是,《英雄》中万马奔腾的壮阔场景在草原震撼上演,《飞天草原》的惊险杂技引来阵阵惊呼,《诈马宴》重现元代宫廷的华美盛景,而国家级非遗《鄂尔多斯婚礼》,更以实景演出的方式,鲜活演绎出这片土地独有的深情与礼俗。
实景马术剧《英雄》表演现场
舞台上的主角,是当地农牧民。他们从牧区与田间走来,放下牧鞭握起马头琴,换上盛装跳起筷子舞。长调里藏着草原的辽阔,舞步中裹着游牧的豪迈,他们不是扮演角色,而是呈现世代相传的生活。正是这些面孔、歌声与舞步,让鄂尔多斯草原从静止的风景,变成可感、可听、可共鸣的文化现场。
“文化是旅游的魂,得让游客带走的不只是照片,还有‘草原原来这么活’的念想。”李燕红望着远处的表演场,长调的余音正顺着风飘过来。
距景区一公里外,锡尼镇牧民阿斯汗刚把山东泰安来的游客从马背上扶下来。他黝黑的脸上挂着汗,手摩挲着马脖子,那匹枣红马正甩着尾巴打蚊子,鬃毛上还沾着草屑。“大学毕业后和姑姑共同经营着这家‘锡尼骑马场’。”阿斯汗的声音裹着草原的风,“景区火了,客人多了,我这马也跟着沾光。”
问起收入,他不好意思地挠头一笑,伸出三根手指 :“光旺季这几个月,就能挣这个数——三十来万!”话音未落,自己先咧开嘴笑了,“放在以前,光是放牧哪敢想这么多钱?现在不用出远门,守着 家、守着草原,钱也挣了,日子也安稳了。淡季闲下来还能接点零活,心里越来越有底。”
告别草原,北行七十多公里,库布其沙漠腹地的夜鸣沙旅游区,正在书写“点沙成金”的故事。
“‘夜鸣沙’这名字,一听就藏着段故事吧?”景区负责人胡若峰笑着说,“这儿是老天爷偏爱的独一份,沙粒粗细得宜,湿度恰好时,风拂过、人滑过,沙丘便会‘唱’起来。”
而这天然的歌声,如今正是夜鸣沙最动人的宝藏。白天的沙漠,是充满律动的乐园:你可以骑骆驼悠然穿行,听驼铃与沙鸣奇妙和鸣;可以驾越野车冲越沙峰,感受心跳与沙丘的起伏共振;或是乘滑沙板飞驰而下,那时耳畔响起的嗡鸣,仿佛天地在与你说悄悄话。
当夕阳西沉,热闹未散,另一重梦幻已悄然登场。夜幕降临后,星空房成了最抢手的观景台,这里没有城市光污染的打扰,银河清晰得犹如打翻的钻石河,轻轻铺就在每一位游客的枕上。
“开发不是改造,是‘借景’。”胡若峰指着远处的沙丘曲线,“我们从不人为推平或堆砌沙丘,连游客步道都顺着地形而建,就为了让沙子保持原来的模样。景区里的64峰骆驼,也都是周边5户牧民的,单是去年,就为牧民们带来了100多万元的收入。”
游客在夜鸣沙旅游区打卡拍照
游客的体验是最直观的印证。
“太刺激了!太过瘾了!”刚从沙漠越野车上跳下来,河南信阳的张恩铭脸颊泛着红,嗓门里还带着未散的兴奋:“这沙漠可真够原生态的,干净得晃眼,漂亮得没话说!不光能撒欢儿玩沙、飙越野、骑骆驼,累了还能安安静静坐着,看那沙丘一铺铺到天边去,这趟来得太值了!”旁边的家人们也跟着连连点头,笑容洋溢。
夕阳西下时,沙漠被染成蜜一般的暖黄色,细密的秋雨轻轻洒落,为夜鸣沙的沙丘勾勒出一道朦胧的金边。鄂尔多斯草原的苍翠与夜鸣沙的璀璨,在此刻交织成大自然最动人的“黄金搭档”,也成为这片土地蓬勃发展的生动底色。
近年来,杭锦旗捧着“沙漠、草原、黄河”这三块生态招牌,3家国家4A级、1家3A级、2家2A级旅游景区次第绽放;“爱在弓弦爱在库布齐”沙漠群英会、库布其沙漠越野赛等活动成了“吸粉神器”;“穿越库布其”“鄂尔多斯草原马上见”等品牌越叫越响。今年上半年,全旗接待游客296.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06亿元。这串数字背后,是草更绿了,沙更静了,老百姓的腰包更鼓了。
在这里,“两山”理念不是墙上的字,是带着草香的风,是沙漠栈道下“嗡嗡”作响的沙鸣,是游客离开时说的那句“下次还来”。当草原的风掠过草尖,当沙漠的沙唱着歌,它们合奏的,正是杭锦旗写给生态的答卷,也是对“两山”理念最生动的回答。
▼
来源:暖新闻微信公众号
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孙永芳 王慧丰 贺炫凯
编辑:郭娜
校对:吴卓群
审核:武文玲
终审:田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