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淳的古八景中
“东坝晴岚”以其独特的
山水气韵和人文底蕴占得一席
一个“岚”字
道出了山间雾气与阳光交融的
朦胧意境
也道尽了千百年来
让无数文人墨客
忍不住“九宫格”连连的视觉盛宴
每当清晨阳光初现或雨后放晴时
胥河河谷中水汽蒸腾
远山朦胧,河水泛光
这幅流动的画卷
不仅凝聚自然之美
也承载着千年运河的历史沧桑
六朝金粉无愁曲,十里银林不夜天。从金陵城一路南下
千年胥河 沧桑水脉
“东坝晴岚”的背后,是胥河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吴国开凿此河,成为历史上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至唐代,为节制水流,人们在胥河上筑起“鲁阳五堰”,其中银林堰便是东坝的前身。明代洪武年间,朝廷在银林堰旧址建广通镇石坝,因其位于固城湖以东,得名“东坝”,此后屡经改建,成为调控太湖水系的关键水利枢纽,也写下高淳因坝兴镇的历史篇章。
诗中晴岚 氤氲意境
“宿云初散雨初晴,坝上风光月样清。”明代干凤的诗句,勾勒出“东坝晴岚”的清丽底色。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咏叹:他们或如李斯佺般捕捉“犹带斜阳数点红”的绚烂片刻,或似黄大源聆听“笛声人倚楼”的悠远意境。这些诗作不仅描绘雾霭峰峦、杏林帆影,更赋予东坝深厚的文化内涵,使自然之“岚”升华为心灵之境,成为江南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因坝而盛 商通七省
东坝不仅是风景与文化的载体,更是推动地方繁荣的引擎。随着胥河通航和坝体建设,东坝从南宋时期逐渐成为交通要道,至民国已是“七省通衢”——镇上商号林立,粮行过载稻米岁以亿斤计,南北客商往来如织,桐油、茶叶、丝绸等物产在此汇聚流转。坝阻水路反而成就陆路枢纽,使东坝由单纯的水利设施转变成为联通经济与文化的重要枢纽。
“东坝晴岚”是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也承载着千年来人类与水共存的历史记忆。它见证了古代工程的智慧,也记录了因河而兴、因坝而盛的古镇变迁。
如今
虽然古坝的原有功能已逐渐褪去
但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和那份诗意的山水之美
依然值得我们去探寻和回味
在高淳的山水之间
“东坝晴岚”仿佛一幅
永远清新的水墨画
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文字顾问:魏云龙
编辑:金 芮
校对:赵 卓
责编:陈 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