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南带回来的民族风披肩,在衣柜里躺了四年,搬家时终于送废旧物品回收站了。”长春市民李女士的做法并非个例。暑期旅游旺季刚过,许多市民发现,自己精心挑选的旅游纪念品和朋友旅游带回来的各地特产,多数沦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一方面是自己旅行的美好回忆,另一方面是朋友远道带回的心意,可不知从何时起,这些纪念品都成了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鸡肋”,最终成为垃圾,加重环境负担,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贴满纪念冰箱贴的冰箱
为何伴手礼成了"鸡肋"?
通过采访多位网友,记者总结出“鸡肋型”旅游伴手礼几个特点:
功能趋同:沿海城市主打的贝壳制品,各个城市地名的冰箱贴,这些产品大同小异。
实用性欠缺:冰箱贴影响散热,书签有几个足够用十几年,各种酥、糖和肉脯类小零食,多是高油高盐高糖制品,在现代人追求健康饮食的思想意识下,这类产品多数是打开尝一口,最后扔掉的命运。
收纳困难与环保隐忧:塑料纪念品、没有实用功能的摆件、过度包装的土特产最终成为垃圾污染环境。
如何摆脱"鸡肋"命运,网友如是说
健康"可消耗型"纪念品:如茶礼盒、咖啡豆,既体现地域特色,适用人群广,又避免长期闲置。
强化互动性:例如提供AR明信片、可种植"种子书签",让纪念品具备持续使用价值。
"一程一物"原则:每趟旅行只买一件真正有意义的纪念品。
优先选择"功能性"商品:无论自用,还是送人,确保可以日常使用。
二手流转:通过二手平台转赠或交换闲置纪念品。
从网友们建议中可以看出,大家都希望旅游纪念品的价值不应只停留在"买的那一刻",而应成为可持续的情感载体。行业从设计端优化、消费者理性选择、政府推动环保政策,三方合力才能破解旅游纪念品"鸡肋困境"。
作者:张慧勇
责编:秦楚越
编审:裴晶莹
监审:董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