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以黑马之姿在华中地区渐渐冒尖起来,它是湖北省内副中心城市也是汉江流域核心枢纽,肩负起中原与长江经济带相衔接的任务,由楚文化的发源地变成现代化工业强镇‚每一刻的发展都是被时代的机遇所推动,城市的交通网络开始重新塑造区域经济布局,产业变革带来的能量渐渐增大‚人文底蕴成为它崛起时独有的文化土壤。
襄阳地处湖北省西北部的汉江中游,是湖北省政府认定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西汉初年,因县治位于襄水之北而得名,襄阳是楚文化、汉文化和三国文化的发源地,历史上被称为“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都是军事和经济重镇,襄阳的城市格局以汉江为界,北岸的樊城与南岸的襄阳古城隔江相望,形成“双城”格局,延续了古代商贸与防御并重的格局形式,襄阳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了古城墙、护城河等历史遗迹,通过新区建设扩大城市空间,是一座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
襄阳地形呈阶梯分布,西部山地占全市面积四成以上,是武当山和荆山余脉的共同组成,保康县关山海拔2000米,是全市最高点,中部过渡带为岗地和平原,属于南阳盆地和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宜城市八角庙村海拔仅44米,是全市最低点,东部丘陵,丘陵为桐柏山和大洪山余脉的共同分布区,海拔大多在200到400米之间,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从西北向东南流经境内195公里,形成天然水系骨架,还有北河,南河等60多条支流汇入,形成密集的河网和灌溉系统,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使襄阳在山地资源,平原农业和丘陵经济的综合发展潜力并重。
襄阳的区位价值在于它处在几何中心的位置上,这样的位置使得襄阳成为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经济圈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交汇处的交通枢纽,连接着华中、西北以及西南地区,在历史上,襄阳依靠汉江水道以及荆襄驿道,形成了“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的交通要塞,在现代交通体系当中,这种优势进一步凸显出来:汉江是黄金水道,具备通江达海的水运条件,襄阳港属于湖北省五大枢纽港之一,正在推动千吨级航道的形成。
高铁网络凭借郑万高铁、西十高铁等干线,塑造出直达华北、长三角、珠三角的“四小时交通圈”雏形,渐渐显示出“米字形”国家高铁枢纽的雏形。 地理上的中心性转化为经济辐射力‚襄阳成为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物资集散的地理中心,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向西北方向辐射的第一站,物流网络覆盖日韩、东南亚、欧洲‚逐步形成“一江四线”国际物流通道。
襄阳作为湖北省“一主两副”战略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重镇之一,承担着推进鄂西北区域发展的重任,国务院将襄阳定位为“湖北省新型工业基地和鄂西北中心城市”,它在产业转型与区域协调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在国家安全方面,襄阳因为军工产业的集中布局而具有战略意义,全国三线军工企业在此地集聚,涵盖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重要产业,经济战略层面,襄阳是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衔接点。 中国(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依托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试验区等平台推动外向型产业集聚,汉江生态经济带规划要求襄阳作为流域核心城市统筹水环境保护与产业升级,襄阳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关联区域,其生态功能对京津冀区域用水安全有直接影响,进一步强化其在国家战略价值链中的地位。
襄阳经济结构以工业发展为主要动力,形成“一龙头多支柱”产业体系,汽车产业是主要推动性领域,依靠亚洲功能最全的汽车试验场和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检中心,集聚东风、日产等整车制造企业和500余家零部件企业,覆盖研发、制造、测试全产业链条,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同样成为支柱,航空航天领域为月球探测工程提供国旗材料等尖端产品,现代农业依托“西南山、东北岗”地形优势,保康中药材、宜城粮油、枣阳水果等特色产区形成,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
现代服务业以物流、科创为支撑‚襄阳综合保税区与深圳盐田港合作‚推动铁江联运枢纽形成;“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促进产学研融合‚湖北文理学院工程学科研究为本地制造业升级提供支撑‚产业空间布局集群化‚三大国家级开发区、11个省级园区形成梯次承载平台‚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也依靠这些支撑。
襄阳的立体化交通网已经超出一般普通地级市的规模及能级,铁路运输层面上襄阳北站为全国前三名,日均2万以上的车流,是华北、中南、西南的物流中转站,是全国最繁忙的铁路编组站;襄阳东站为目前地级市中最大的高铁枢纽,未来接入6条高铁线成为全国高铁枢纽站,在航空运输层面上,襄阳刘集机场已经开通国内37家机场,并正在申报一类航空口岸以扩大国际航线,在此形成对航空运输覆盖全国以及未来国际航线的有力助力。 水运依托汉江航道整治工程‚襄阳港与盐田港共建千吨级泊位‚集装箱船舶可直达武汉阳逻港‚实现远洋航线对接‚公路系统以福银、二广、麻安三条高速公路为骨架‚实现县域全覆盖‚多式联运特色明显,中欧班列(襄阳)经中亚直达欧洲‚铁海联运通向东南亚‚水铁联运经汉江长江黄金水道,襄阳成为内陆少有“三位一体”物流枢纽。
襄阳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储备上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湖北文理学院是当地最高学府,其学科门类有工学、医学、艺术学等9个学术性学科,本科专业有60个,从学术层次看,它也是全球科研机构临床医学与工程学科前1%的水准,追溯校史,它的起点是1958年的襄阳师范专科学校,经过多次合并扩建后成为硕士授予单位,主校区是隆中校区,分校区是襄阳古城校区,在校生人数约为1.8万人,而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则专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该校采取校企联合实训模式,专业与当地汽车制造、现代农业等产业需求相关。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是独立学院,专业布局偏向电子信息、机械工程等工科专业,教育层次与城市产业布局的协同性高度相关,湖北文理学院的新材料研究在汽车轻量化制造中为产业助力,医学院为鄂西北医疗中心输送临床人才,服务医疗研究与人才布局,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超百家,是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创新的重要接口。
襄阳的旅游资源以三国文化为核心,自然山水与历史遗迹并存,襄阳古城是其重要载体,宋代砖城基址保存完好,130米宽的护城河为亚洲之最,夫人城,临汉门等遗迹见证了南宋抗蒙战役,城外古隆中是诸葛亮青年时代耕读的地方,保留有草庐亭,三顾堂等纪念性建筑群,岘山文化带串联了羊祜祠,堕泪碑等晋唐人文遗迹,真武山道观提供俯瞰汉江的制高点,汉水沿线分布着马跃檀溪遗址,老龙庙等典故发生地,鱼梁洲生态绿心正在发展成为城市休闲岛。县域旅游资源同样丰富: 保康县荆山森林覆盖率84%、九路寨峡谷为原始生态旅游区、南漳春秋寨利用喀斯特地貌修建的防御工事被称为“中国最美古山寨”、枣阳汉城影视基地复建汉代建筑群再现光武帝刘秀故里风貌等景点依托“襄阳-十堰-神农架”旅游环线进行整合,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
襄阳的崛起是天时地利人和交汇的结果,当你经过郑万高铁汉江特大桥的时候,可以望向窗外那个被城墙守护的城市,它正在书写新的历史,你可以留言来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