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现在大家生活水平好了,出国旅游越来越平常。
很多人辛苦工作大半年,就盼着假期能出国走走,看看不一样的风景,体验异国风情。
德国、英国这些热门的地方,都出现了不少中国标语。
只不过这些标语,怎么看都让人心里不舒服。
01刺眼的中文标语
德国有不少世界闻名的景点,但不少中国游客到了德国就发现,在这些地方到处都能看到中文写的标语。
像“禁止吸烟”“禁止吃零食”这类提示。
用特别大的字体印在显眼位置,旁边的德语、英语标识反而小得多。
难免让人心里犯嘀咕,怎么我们中国游客还要被重点“照顾”?
德国人的解释听起来挺合理:中国游客多了,用中文提醒更直接。
但游客不傻。
就像小区物业提醒“请勿高空抛物”,本来是对所有人说的话,偏要把某栋楼的通知单独放大贴在小区门口。
继德国之后,现在英国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伦敦是国际知名大都市,很多游客喜欢来拍照打卡。
可在伦敦景点附近,也挂着不少中文标语。
“请不要在店内外随地吐痰”“店内禁止休息”等等。
这些话全是用中文写的,周围却找不到其他语言的同类标语。
全球游客那么多,日本人旅行时爱扎堆拍照,法国人在餐厅里嗓门也不小,美国人更是肆无忌惮,咋没见哪个国家专门给他们贴放大版标语?
区别对待让很多中国游客心里很不是滋味,本来开开心心出来旅游,结果感觉自己像不受欢迎的人。
02以偏概全不可取
有人说这些标语不是凭空出现的。确实。
这些年偶尔能看到新闻,某中国旅行团在国外景区插队,有人在教堂里大声打电话,还有人顺手牵羊带走酒店的拖鞋、浴巾。
这些行为被拍下来发到网上,很容易让外国人产生“中国人都这样”的印象。
问题是用个别案例给一个群体贴标签,多少有点以偏概全了。
中国每年出境游人数过亿,真正素质低的是极少数。
大多数人出国前会做攻略,入乡随俗,买东西排队,看展览安静,甚至比在国内还谨慎。
当然文化差异也是一方面。
中国人吃饭爱热闹,一桌子人聊得热火朝天,在国内是家常便饭,但在国外餐厅,这种“热闹”可能被当成“喧哗”。
中国人看到可爱的孩子忍不住摸头,觉得是亲近,可在有些国家会被认为是不尊重。
语言不通又放大了误会。
有中国游客在英国超市拿包薯片看配料表,被店员拦下说“不能碰”。
其实只是想看看有没有添加剂,可店员觉得“拿起来就是要乱翻”。
要是双方能笑着说清楚,可能就是句不好意思的事儿,偏偏隔着语言墙,最后变成了“中国人就爱乱翻”的刻板印象。
中国游客数量多,给这些国家的旅游管理带来不小压力。
为了快速规范游客行为,提高管理效率,部分地方和商家觉得用中文标语最直接有效,能让中国游客一眼就明白当地规则。
但他们没考虑到,简单粗暴的方式,忽略了心理感受。
这不是提醒,更像是一种指责和歧视。
其实这些误会,本可以用更聪明的方式解决。
比如景区多配几个会中文的志愿者,看到游客可能越界时上前提醒一句;商家在中文标语里加个笑脸符号,把“禁止”换成“温馨提示”。
可他们偏选了最笨的招,用加粗的文字划清界限,好像这样就能把问题解决。
03不该有“特殊标签”
往大了说,这事儿还伤了国家间的好感。
中国游客带出去的不只是钱包,还有对世界的好奇;外国景区迎来的不只是消费,还有文化交流的机会。
可标语像堵墙,把交流变成了防备,并且贴标语真能让游客更守规矩?
恐怕未必。
就像你开车时看到路边牌子写着“限速”,可能会踩刹车;但如果牌子上写着“XX省的车禁止超速”,你多半会踩油门,不是故意违规,是不服气。
外国商家和景区要换个思路了,中国游客不是洪水猛兽,是客人。
客人可能不懂规矩,你递杯茶、说句软话,比举块牌子管用。
日本景区对付大声喧哗的游客,会派工作人员笑着递上“请小声一点”的卡通卡片。
既提醒了,又给了面子,值得学。
当然更重要的是,别让个别案例绑架了整体印象。
就像咱们不会因为某个外国人在国内乱涂乱画,就觉得“外国人都不守规矩”,外国朋友也该明白,一两个不文明的游客,代表不了14亿中国人。
说到底,这事儿的核心不是标语写了啥,而是有没有把人当平等的一员。
“地球村”喊了这么多年,村里的规矩该对所有人一样。
你不能因为张三偶尔乱扔垃圾,就给姓张的都发个警告;也不能因为李四嗓门大,就规定姓李的说话必须小声。
有人会觉得,等中国游客的整体素质再提高些,标语自然会消失。
这话有道理,但不全面。素质是素质,尊重是尊重。
如果有一天,中国的景区里贴出放大版的外文标语,写着“请勿大声喧哗”,外国人会怎么想?恐怕和咱们现在的感受,差不了多少。
这世上的道理,往往是相通的,所以要将心比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