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农业公园到栖霞湖之畔,从尖山庙山顶到石门沟水库,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移步换景……初秋的兰州新区,处处美景,如诗如画。

这画面里,有自然的馈赠,更有城市的奋进。获批国家级新区十三年来,兰州新区“精耕”城市之美,对照国家美丽城市建设——“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五个维度,着重从生产、生态、生活、和谐、治理“五美”上下功夫,因地制宜探索美丽城市建设实践,全力打造美丽城市建设示范标杆。
厚植城市底色 提升新区生活之美
城以人聚烟火,人以城寄情思。
当第一缕晨光掠过栖霞湖的水面,兰州新区这座现代化新城便从绿意中醒来。
站在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的观鸟台上,退休教师李永华举着望远镜,看着一群白鹭掠过芦苇荡。“十年前这里还是白花花的盐碱滩,风一刮嘴里都是沙粒。”她指着远处波光粼粼的水面,“现在你听,水鸟叫得比麻雀还欢实。”

同一时刻,几公里外的长江大道上,外卖骑手余磊庆正穿过中央隔离带的月季长廊。“以前跑这条路,夏天晒得头皮发疼,现在树荫能遮半个身子,连导航都提示前方进入生态景观道。”他不知道的是,这条被市民称为“城市绿链”的道路,正是兰州新区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微观注脚。
十三年间,兰州新区不断厚植城市绿色本底,创新实施“双线并进”策略,在城市外围,大力推进生态修复治理,推广“生态修复+现代农业、优质林草业、新型城镇化”治理模式,启动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行动,加快“省门第一道”绿色走廊建设。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土地整治和生态治理工程相继展开。十三年来,新区累计完成生态修复治理60多平方公里、造林绿化21万亩,林草覆盖率提高到46%。
在城区内部,新区开展城市焕绿行动,见缝插绿、立体增绿、景观塑绿。36%的城市绿化率让“出门见园,推窗见绿”早已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生活日常。

生态之美,不止于自然景观的修复,更在于城市与自然的共生智慧。漫步于兰州新区城市绿廊,月季、玫瑰、山楂树错落成景。这些绿廊不仅是新区城市的生态脉络,更是连接各个生活区的“纽带”——秦腔俱乐部的人会在公园遇见唱歌的邻居,暑假里的孩子会蹲在湿地边观察蝌蚪,上班族则能在午休时捧一杯咖啡,看阳光穿过国槐叶的缝隙洒在长条凳上。
对市民而言,生态之美不仅是视觉享受,更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当栖霞湖畔的柳叶在风里舒展腰肢,把影子绣在碧波上;湿地公园芦苇荡里掠过几只白鹭,翅膀带起的涟漪,让倒映的云絮轻轻摇晃——兰州新区把绿色酿成了空气里的诗。十三年来,新区用一笔笔“绿色修辞”,将绿色之美写进发展的底色。
培育绿色动能 打造新区生态之美
兰州新区的绿,不是刻意堆砌的装饰,而是与城市共融的灵魂。绿色化工园区里,厂房被绿树环绕,处理过的废水能养鱼;段家川光伏电站的蓝色板阵旁,苜蓿草长得正旺,牛羊在其间悠闲啃食。
美丽的城市,必定是充满活力的城市。对于兰州新区来说,美丽与发展从来不是对立的选择题,而是相互成就的共同体。在推动生态修复和城市焕绿的同时,新区更加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和循环发展,通过企业间的协作,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将绿色理念融入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实现产业与生态的共融共生。

十三年间,兰州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积极创建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用心用情绘就生态治理新画卷。
蓝天白云、空气清新是最可观可感的生态福祉。
为守好“新区蓝”这张惠及百姓的金字招牌,打造碧水蓝天环境品质之城,兰州新区持续深入打赢蓝天保卫战,建立百余个覆盖镇、街道、功能区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93%以上,提前完成万元GDP用水量“十四五”目标,“无废城市”建设进展顺利,38项“无废城市”指标体系达到国家试点城市中期评估目标。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
十三年间,新区有效拓展生态、生产、生活“三个空间”,不断焕新产业动能,构建低碳交通、提速能源革新,让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融入新区人的烟火气息里。正如兰州新区自然资源局局长王炯所说:“我们要建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新城,而是要打造产业与生活的同频共振,构筑有记忆、有温度的精神家园。”
打造宜居之城 构筑新区和谐之美
清晨6点,家住彩虹城的达秀兰老人准时出现在附近的体育公园。“以前想锻炼没地方去,现在公园里有健身器材,还有塑胶跑道。”她笑着说,公园里种了各种花,秋天香得很,“现在邻居们见面都问‘今天去哪个公园?’不像以前只聊家长里短。”
漫步在兰州新区街头,绿树环绕、鸟语花香,一个个似城市“绿肺”的公园,串联出美丽新区的生活画卷:晨练的老人在林荫小道上尽情舞剑,享受着宁静与惬意;傍晚,来到栖霞湖畔,湖水波光粼粼,岸边绿树成荫,市民们或散步聊天,或驻足欣赏湖光山色,尽享悠闲时光;周末,一家人前往向日葵花海,孩子们在花丛中嬉笑玩耍,大人们则忙着拍照留念,定格这美好的瞬间。

“15分钟生活圈”让居民生活更加便捷。在“美丽城市”建设中,兰州新区将这一理念融入社区设计,因地制宜建设了一大批服务业态丰富、文化底蕴浓厚的便民生活圈。步行5分钟到幼儿园,10分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分钟到大型超市。在瑞岭名郡小区周边10多种便民业态一应俱全,购物、休闲、健身、问诊、居家养老等需求均可在家门口实现“一站式满足”,让不同年龄层的居民都能找到归属感。
十三年来,兰州新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民生工程作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快提升公共服务功能,教育、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快速补齐,“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贯穿于美丽新区的每一个细节。

城市看得见青山绿水,乡村感受得到现代气息。如今的兰州新区,商业综合体、产业园区、生态居住区错落有致。舒适便利成为鲜明标签,宜居之城实至名归。在这里,人们既能感受到现代化新城的繁华与和谐,又能享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真正实现了安居乐业。
全面深化改革 创新新区治理之美
美丽的城市,最终要落在人的感受上。兰州新区的美丽,藏在社区的微治理里、在政务服务的加速度中,在民生至上的硬实力间。
走进兰州新区智慧城市运营中心,一幅震撼的画面便会映入眼帘,巨大的屏幕上,城市各个区域的实时情况一目了然。在这里,“城市云脑”为新区的管理、服务、市民生活提供着智慧支撑。这里承担着新区的数据处理、存储和分析任务,通过构建“云上城市”,实现了数字城市与政务服务同频共振,让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融入了智能化元素。

数字化时代,智慧城市建设成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城市交通的实时监控与调度,还是公共服务资源的精准配置,智慧化手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了城市运行效率,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
这不是一座城市的颜值竞赛,而是一场关于如何建设美丽城市的生动实践。
兰州新区探索的成功经验表明,建设美丽城市,是生态与发展的平衡之美,是历史与现代的对话之美,是产业与民生的共融之美,更是治理与温度的共生之美。十三年间,兰州新区以“精明增长、紧凑城市”为导向,让治理精度化为服务温度,实现人与城的双向奔赴。

暮色渐浓时,栖霞湖的灯亮了,灯光映在水里,像撒了满地星辰。岸边的长椅上,有人在轻声哼唱,歌声混着虫鸣与晚风,飘向远处的树林。每一片新叶的舒展,每一朵小花的绽放,都是这首诗里,最动人的韵脚。这一刻,生活之美、生态之美、和谐之美、治理之美,在这里交融成一幅立体的画卷。
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中,全民参与和精细化管理的结合,是兰州新区城市管理理念的创新实践。在这个过程中,现代科技手段得到了充分利用。新区通过智慧平台,实现对城市环境卫生、市政设施、违法建设等的实时监测与快速处置,让城市管理更加精细、高效。不仅如此,兰州新区还全面推进智慧物业小区建设,搭建智慧物业服务平台,建成智慧小区88个,实现居住小区智能化全覆盖。
“美丽城市”建设并非孤立的单项工作,而是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深度融合,通过多方协同、上下联动,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才能形成强大合力。

十三年间,兰州新区着力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将“美丽城市”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发挥不同街道、社区特色优势,打造美丽街道、美丽社区示范样板,在生态、产业、民生、治理等方面协同发力,高标准建成“七中心合一”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推动基层治理从“单元分散”向“融合协同”转变。
当秋风再次掠过秦王川,湿地里的芦苇将泛起金黄,候鸟将踏上南迁的旅程,兰州新区这座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城市,正向着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大步迈进,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在自然的“人地和鸣”,在人与城的双向奔赴中,正在写下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为中国城市发展贡献独特的“新区样本”。(新甘肃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