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
今年1至7月
呼和浩特市接待国内游客超3413万人次
游客总花费超501亿元
均居全区第一
这座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
究竟是如何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又如何让文旅产业
成为北疆文化传播的新引擎?
01
“活”起来
擦亮北疆文化历史印记
清晨,阳光轻柔地洒在大召广场,一位老人端坐广场一角,用手中的马头琴演奏出《鸿雁》悠扬的旋律,琴声仿佛带着人们穿越时空,领略草原的辽阔与深情。不远处,明清风格的塞上老街热闹非凡,烟火气十足,游客们穿梭其中,或流连于各种特色美食商铺品尝香气四溢的奶茶、烧卖,或身着民族服饰驻足于青砖红墙的老建筑前拍照打卡,欢声笑语回荡在古街的每一个角落。这方充满烟火气与文化温度的场景,恰是呼和浩特文旅深度融合的鲜活注脚。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系统梳理北疆文化资源,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精心构建起自然与人文相融、历史与现代交织的“一廊·两轴·五带”文旅空间发展格局。
“一廊”,即青城南北五百里风景廊道,这条廊道北起武川县,南至清水河县,全长约240公里,将呼和浩特市全域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紧密串联。“两轴”,以归绥老城历史文化轴与丝绸之路公园现代文化轴为脉络,以连点成线的方式串联全市文博资源,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五带”,则是以大青山高山草原、敕勒川生态草原、大黑河郊野公园、小黑河水岸公园、黄河长城等为核心载体的观光带,有的以高山草原的壮丽著称,有的以滨水景观的秀美吸引我们。
归绥老城历史文化轴上,玉泉区创新推出的“民族风旅拍+”产业成为亮点。从大召寺前的红墙金瓦到塞上老街的青石古道,专业团队提供地标打卡、妆造设计、跟拍剪辑等一站式服务,游客可化身“草原公主”“马背骑士”,在镜头中定格北疆风情。丝绸之路公园现代文化轴则以现代科技赋能文化传承,呼和浩特市雕塑艺术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与深度神经网络算法,对《问道》《思想者》等馆藏雕塑进行数字化重塑,让雕塑“活起来”,观众指尖轻触就可与艺术形象跨时空互动。
博物馆是城市的灵魂。呼和浩特实施“一院六馆一园”的文博系统总分馆制。“一院”为呼和浩特博物院,将呼和浩特博物馆、公主府博物馆、昭君博物院、丰州故城博物馆等六大场馆及大窑文化遗址公园纳入统一管理,已成为备受游客青睐的研学旅行基地。走进昭君博物院,馆内全息投影的“和亲场景”令人眼前一亮。游客们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目睹昭君出塞的壮丽画面,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
在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呼和浩特博物院推出13项全新特色展览,在展示北疆文化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内众多优秀的临展,不断丰富展陈体系。“我们吸收的这些外展,让大家不用出呼和浩特就可以大饱眼福。此外,举办各式各样的展览,能让游客和市民接连走进博物馆,提高全民参与度,把这股‘博物馆热’燃烧得更旺一些。”呼和浩特博物院副院长迟利说。据了解,今年首府文旅消费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升级”,携程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期间呼和浩特“文化体验游”订单量同比增长200%。
02
“火”出圈
文旅融合亮点频出
走进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规模宏大的现代化工厂景象伴着浓郁清新的乳香扑面而来。透明玻璃幕墙后,一包包牛奶在生产线上高速“奔跑”;库卡机械手、无人驾驶小车和高空输送链等设备自行运转、高效协作,放眼望去,几乎零人工干预的车间现场井然有序……
伊利智造体验中心、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伊利草原乳文化博物馆……通过科技赋能、生态协同与产业联动,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旅游景区成功构建了首府“工业+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范式,成为全国工业旅游的标杆。
踏入呼和浩特莫尼山非遗小镇,草原文明与非遗技艺交织的厚重气息瞬间让人沉浸其中。在这里,游客不仅可在皮雕、面塑等主题工坊欣赏非遗精粹,更可亲手参与皮艺雕刻、陶艺拉坯或拓片制作。这种“活态传承+深度体验+文创消费”的模式,让非遗从静态展示跃升为可带走的记忆。“我们就是希望通过多样化的展演、体验,让大家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莫尼山小镇研学部负责人赵坤说。
呼和浩特的文旅融合探索呈现出三大亮点。在“草原+”多元场景方面,敕勒川草原音乐节成为了全国乐迷的狂欢盛宴。舞台上,知名乐队和歌手激情献唱,动感的音乐与草原的风声交织在一起,点燃了现场的热情。夜幕下的敕勒川星光里则化身为2.7万平方米的光影幻境,以“歌游内蒙古”战略打造北疆文化沉浸式体验空间。游客在99米巨幕的“草原会客厅”感受视听震撼,穿越“北魏街区”触摸复原的盛乐古都风貌与非遗手作,而360°旋转舞台秀《敕勒长歌》借穹顶激光与全息投影重现丝茶驼道传奇。
为了破解北方旅游“半年闲”的困局,呼和浩特推出了四季全时旅游。冬季,冰雪那达慕热闹非凡,游客们在冰天雪地中参与越野、徒步、拓展训练等赛事活动,感受冰雪运动的刺激与乐趣,多样化的冬季主题民俗节庆活动同样异彩纷呈。春季,乌素图杏花节如期而至,漫山遍野的杏花竞相开放,宛如一片粉色的云霞,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赏花踏青。
“城市记忆”活化也是一大亮点。曾经的食品冷库摇身一变成为了充满艺术气息的崭新文化地标——西贝当代艺术馆。这座脱胎于4000平方米闲置工厂冷库的艺术空间,由废弃的龙门吊、集装箱等工业元素组成,空间内部高达25.6米,长宽逾百米。艺术馆所在的园区毗邻内蒙古艺术学院及600亩文旅小镇,共同塑造呼和浩特新兴的文化艺术版图。
兴安路8号艺术创意产业中心,一座隐于城市的静谧艺术角落,也正以“艺术新生”之名焕发活力。这座始建于1952年的原内蒙古路桥集团旧址,通过盘活闲置资产,以多元业态为笔,在9千余平方米的空间里,勾勒出集餐饮、服饰、茶歇、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创意生活场域。
03
聚人气
暖心服务满足多样需求
长期以来,很多游客把呼和浩特当作去草原的中转站,缺乏深度体验产品是发展中的关键短板。坐拥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让游客从“过境”变为“停留”,成为呼和浩特文旅产业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
交通升级是重要的一环。推进公交观光旅游专线建设,开辟市内“周末游”“短途游”直通车;高铁2小时直达北京,进一步拉近与首都的距离,吸引更多周边城市游客;持续拓展国际航线,深化“航空+旅游”融合,搭建中外文旅交流“空中走廊”,今年7月,呼和浩特恢复至首尔直飞航线,助力引客入蒙。
服务提质也不容忽视。在重点景区,中蒙英三语导览服务让国内外游客都能轻松了解景区的历史文化。依托机场、车站、地铁站等公共交通枢纽,为游客提供即时、高效的文旅信息咨询、景区景点票务预订、文创旅游产品购买等服务,不断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需求。IP打造是提升城市文旅影响力的关键。今年2月,呼和浩特正式发布“文创青城”文博品牌,将文物瑰宝、建筑美学与城市印记转化为170余种匠心文创,让沉睡的历史以现代设计焕发新生,成为游客喜爱的纪念品。
站在大青山巅俯瞰,呼和浩特的文旅蓝图清晰可见。武川县北疆文化生态园青山叠翠,和林格尔土城子考古遗址公园千年城墙矗立,大窑文化遗址公园迎来众多游客……在这片充满历史底蕴与自然魅力的土地上,呼和浩特正以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为引领,以一系列重点项目为支撑,全力擘画文旅融合的崭新图景。
与此同时,呼和浩特还进一步发挥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构建“东融、西联、南通、 北开”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协同打造跨盟市文旅产品体系,构建呼-包-鄂-乌生态文化旅游圈。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利用好“中蒙博览会”,持续提升中俄蒙文化旅游合作机制,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从老牛湾的5A级荣耀到草原丝路文化枢纽的国际视野,从演唱会的消费热潮到民歌节的文化盛宴,从冰雪运动的参与激情到四季不断的节庆活力,呼和浩特正依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丰厚底蕴,全面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加快构建北疆文化引领、文旅深度融合、内外市场繁荣、多业态互促联动的大旅游格局。这座被黄河与阴山眷顾的城市,正以文旅融合的繁花硕果,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呼和浩特宛如一颗镶嵌在北疆大地的璀璨明珠
正以北疆文化建设为契机
着力打造文旅品牌
丰富文旅业态
提升服务质量
通过文旅融合创新实践
塑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地标
丨来源:青橙融媒综合实践融媒 图片源自:王劭凯、许婷、张伊焘、内蒙古新闻网,部分为资料图
丨编辑:张婧玉
丨校读:于惠敏
丨审核:王伊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