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佳
秋天,笔者来到闻名中外的九华山寺庙。坐落于安徽南部的九华山,不仅拥有钟灵毓秀的自然风光,更因山间遍布的古老寺庙承载着千年佛教文化传承,被誉为 “莲花佛国”。走进九华山的寺庙,仿佛踏入一片超脱尘世的净土 —— 时间在此放缓脚步,人们能感受到源自千年佛教传承的庄严与神圣,体悟生命的真谛与智慧。
九华山的寺庙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 1600 年前的东晋时期。自那时起,山上便开始兴修庙宇,历经岁月洗礼与各朝代增建扩建,庙宇次第兴筑,渐成星罗棋布之势。鼎盛时期,寺庙数量多达 300 余座,僧众汇聚四五千人,彼时的九华山香烟袅袅、梵音阵阵,“香火甲天下” 的美誉名不虚传。
时光流转,朝代更迭,九华山寺庙虽历经兴衰却始终薪火相传。如今仍保存有 99 座寺庙,僧尼近千人,佛像万余尊。它们承载着千年佛教文化脉络,见证无数历史变迁,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宝库。
九华山能成为佛教圣地,与地藏菩萨信仰紧密相连。相传唐代时,新罗国(今朝鲜半岛)王子金乔觉(法名地藏)渡海来华,选中九华山为修行之地。他在此以岩为室、以涧为饮,苦修不辍,过着极清苦的生活。当地山民为其修行精神所感动,纷纷相助。在众人支持下,金乔觉建成化城寺,以此为根基,逐渐发展出庞大的佛教道场。
传说金乔觉入寂时,寺钟坠地、堂椽三坏;三年后开函入塔,其颜状鲜活如生,屈伸骨节时声若金锁相击,正合 “菩萨钩锁,百骸鸣矣” 的经文记载。建塔之后,塔址发光如火,光呈圆形。这些祥瑞之象,让当地僧俗将他神化为地藏菩萨化身,对其住过的化城寺等宇、肉身塔等文物加以悉心保护与供奉。
至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九华山作为地藏菩萨信仰的专门道场正式形成。此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扩充增建,寺庙数量与规模持续扩大,信仰愈发兴旺。尤其在明代与清代前期,帝王的护法 “功德” 推动九华山道场走向鼎盛:明神宗之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命人刊印续入藏经,颁予九华山地藏地(即化城寺);万历皇帝亲自下令印造大藏经,颁施于九华山地藏寺等天下名山寺院;清康熙、乾隆年间,皇帝也多次赐银、赐匾额予九华山寺庙。在这些皇家恩宠加持下,九华山寺庙成为名副其实的 “佛国仙城”。
九华山的寺庙建筑独具特色,融鲜明的徽派建筑风格与佛教元素于一体,形成别具一格的风貌。
从外观来看,寺庙多采用粉墙、青瓦,高低错落的马头墙是其显著标志。马头墙既具装饰性,又有实际防火功能 —— 邻家失火时可阻挡火势蔓延,故又称 “封火墙”。寺庙中常见的槛窗,既满足采光需求,又显建筑精巧,窗户上的裙板、腰板等设计,与徽派建筑元素一脉相承。
天井是寺庙建筑的另一重要元素,在徽派建筑中称 “泗水归明堂”,寓意四方之水聚于明堂,象征 “肥水不流外人田”,同时兼具通气、采光之效。这一设计巧妙融入儒家思想观念,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在布局上,因九华山地形复杂、山多地少、建筑用地狭窄,寺庙修建多依山就势。以祗园寺为例,作为九华山规制最齐全、规模最宏大的丛林寺院,其山门并不富丽,仅开一扇歪置小门。从格局看,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十余座建筑均未遵循传统中式建筑的中轴线对称格局 —— 受山势所限,无法采用传统中轴形式。古人依山就势,将大雄宝殿建于高高的台阶之上,从山门到天王殿再到大雄宝殿,建筑等级的上升象征着僧人修行品位的提升。这种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环绕讲堂、禅堂、僧寮、课堂等附属建筑的 “自由都纲式” 布局,风格独特。
又如百岁宫(初名摘星庵,始建于明代,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寺院筑于摩天岭上,布局曲折幽深、气势恢宏。从山门看仅一层,大殿厢房为两层,从后门望去却是高达 55 米的五层楼宇。百岁宫大殿佛龛下有一块天然山石,称 “龙头石”,原是山峰最高点,当年建寺时被巧妙用作大殿基梁,尽显古代工匠的智慧巧思。
海拔 1306 米峰顶的天台寺,则是高山玄寺的代表。寺院始建于宋代,后经多次重建修整,巧妙借助山梁凹陷处构造,与周边峰、石、洞融为一体。站在天台寺前,远可眺望黄山、长江,近可俯瞰整个九华街,百岁宫亦在脚下。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精妙的建筑构思,令人赞叹不已。
九华山的寺庙作为佛教修行与弘法的场所,拥有丰富多样的佛事活动,吸引众多信众参与,共同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信仰传承上,九华山始终以地藏菩萨为核心,以新罗僧地藏和尚为地藏菩萨化身供养,以其苦修为行道榜样,秉持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的宏大誓愿。这种信仰深入人心,吸引一代又一代信众前来朝拜修行。
同时,九华山崇尚 “肉身装金供养” 习俗 —— 对道行精深的高僧大德遗体,经特殊处理风干后,通身裱贴金箔,供奉于殿堂,供僧俗永久瞻仰礼拜。据记载,九华山前后有装金肉身像 4 具(或说 7 具),如明代的海玉(宗无瑕)、清代的隆山、法龙及民国的定慧等。这些僧人修行清苦、高寿,其肉身像成为九华山佛教信仰传承的特殊象征。
九华山的寺庙,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与丰富的宗教文化,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瑰宝。它们既是信众心灵的寄托与归宿,更是世人了解佛教文化、探寻内心宁静的重要窗口。这片莲花佛国的神圣殿堂,正以无尽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领略其风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