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这两天又上热搜了,不是因为天多蓝海多清,而是因为一张沙滩椅。怎么个事儿呢?
看了各路媒体的报道,捋了捋情况:西岛沙滩上,一名游客在西岛景区玩着玩着身体不舒服,就在一张沙滩椅上休息,结果被工作人员多次催缴费,说是“一分钟一块钱”,算下来一小时60块。
这视频一传出,又把三亚送上了热搜。
事情发酵后,景区很快作出了回应,解释说这张椅子确实要收费,因为它在“收费服务区”里。这个区域和其他免费休息区不一样,提供了专属沙滩椅、遮阳伞,还有专人维护,算是增值服务。
收费标准也列得明明白白:一小时内60元,1-2小时100元,全天封顶150元,现场也有提示牌。
至于免费区域,沙滩边、步道旁、游客中心都设有公共休息区,并不是没地方坐。
收费区域
免费区域
按理说,明码标价,有偿服务,还有免费区域可供选择,这么一看,不就是件“合规”的小事情吗,怎么又把三亚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看到一名网友的评论是这么说的:“不是啥大事,鸡毛蒜皮,也就是发生在三亚吧”。这话点出了三亚的处境——简直就是个“热搜体质”。
作为国内最热门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之一,三亚几乎是“旅游” 的代名词,很多人把这里当作度假的首选地,高关注度自然带来高期待。
大家去三亚,图的就是阳光、沙滩、放松,心理预期本身就高。一旦出现一点服务瑕疵,尤其是涉及“收费”“游客权益”这种敏感话题,情绪立马就上来了。
就像之前三亚某餐厅“50元一碗油泼面”被质疑量少面还贵,还有“潜水教练强行推销拍照”的谣言风波....这些事情放在别的地方可能掀不起多大的风浪,但是在三亚,总是能迅速发酵,成为公众的焦点。
虽然每次事件发生后,当地都会迅速回应并处理,但“三亚又出事了”这种印象却像沙子一样,一次次被海浪冲上来,最后堆得越来越高,逐渐累积成对三亚旅游服务质量和口碑的质疑。
眼下,海南正在全力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旅游业是重中之重。三亚作为门户城市,其形象不只是一个城市的面子,更是整个海南开放水平的“温度计”。在这个关键时刻,任何一点服务上的“冷感”,都会被解读成态度问题,连带对整个海南的印象都会打折扣。
回到那张引发争议的沙滩椅上,景区在自己管理的区域设置收费休息区,本身并没有问题。
但问题可能出现在收费模式和服务细节上:一小时60元,按分钟计价的设定,听起来有点“卡秒计费”的压迫感,尤其对那些临时需要休息的游客来说,本来身体不适还要算着分钟缴费,心理上确实难接受,自然容易引发抵触情绪。
不过,就在昨天(21日),景区做出了调整,不仅公示了清晰的收费、免费区域分布图,沙滩椅的价格也直接砍了一半——现在1小时30元,1-2小时50元,全天最高150元,还赠送饮品,看来还是很听劝的。
景区休憩区域集合图
景区躺椅收费价格调整
价格上是温柔了不少,不过,只是坐一下就要收费,在中国人的理念里,始终觉得不近人情。我倒是觉得不如反过来,将该区域明确标示为“消费区”,饮品果汁30元一杯,消费就可以入座,无需限制时间,在一个景区,谁有功夫一坐就几小时呢?
如今,连星巴克都已改为消费才能入座,类似做法社会接受度非常高,想必不会有旅客硬要去消费区蹭座。
这些调整说难不难,说简单也需要花心思,但正是这些细节的打磨,才能让三亚在高关注度下经得起推敲。
毕竟,口碑这东西,建立起来道阻且长,但想砸掉它,可能就只需那一张沙滩椅。
(以上图片源于官方媒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