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这地方一说起来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东北老大哥”,但你要真去街头问一句“沈阳到底哪儿大”,估计十个人里有九个得先愣一下。其实沈阳的大,不在楼多高、路多宽,而在它把东北的“咽喉”给掐住了:铁路、公路、航空、地铁,几乎所有出东北、进东北的必经之处都能看见沈阳的影子。更妙的是,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不光自己用,周围八个兄弟城市也跟着一起用,大家排队坐飞机的场景,活生生把一座机场变成了“九城共享的公交站”。
沈阳正好坐在松辽平原的南端,东倚长白山余脉,西接辽河冲积平原,往北是辽阔的东北大平原,往南一步跨进环渤海经济圈。这样的地形让沈阳从清代开始就占尽便宜:进可入山海关直抵华北,退可守四平、长春,东北任何一个城市想入关,绕来绕去都绕不开沈阳。
正因为卡在东北与华北的“咽喉”上,沈阳的战略地位一直不低。努尔哈赤把后金都城从辽阳搬到沈阳,改名叫盛京,就是看中“此地一控,南北皆通”。到了近代,铁路一响,沈阳更成了“兵家必争”:京哈、沈大、沈丹、沈吉、沈抚、沈铁,六条干线呈放射状往六个方向伸出去,把沈阳拉成了东北最大的铁路枢纽。高铁时代,沈阳北、沈阳、沈阳南三座大站像三颗心脏同时跳动,哈尔滨、大连、北京、天津、长春、丹东……不管去哪儿,基本都能在沈阳找到一趟合适的车。有人说“沈阳站一天到晚都像春运”,其实说的就是这种天然的中心感。
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在浑南,别看它名字里带“沈阳”二字,实际上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阜新八个城市的老百姓都能用。机场里专门有城际班车,抚顺、铁岭的乘客买完机票,提前在市区坐上大巴,到机场直接办登机,比自己开车省心。航线更是密密麻麻,国内北上广深成杭厦不用说,国际方面日韩俄蒙、东南亚、欧美货运包机也能见到,沈阳人出国,家门口就能办登机牌,这在东北算是独一份。
沈阳2010年就通了东北第一条地铁,现在九条线已经织成一张网,把老城区、浑南、沈北、于洪、铁西全串起来。早晚高峰地铁站里人山人海,但比起地面堵车,地铁至少能保证准点。接下来还有几条延长线正在挖,再过几年,沈阳人到桃仙机场、到沈阳南站、到周边新城,都能地铁直达。
沈阳底子是重工业,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第一台车床、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都诞生在这里,老工业基地的名声不是白叫的。改革开放以后,沈阳把传统装备制造升级成了航空、汽车、机器人、IC装备、新材料等新产业,老厂房里装进了新机器。城市里除了铁西老工业区改造出来的文创园,浑南、沈北、于洪到处都是新厂房和新写字楼。沈阳人自己调侃:“咱这城市长得不算洋气,但肚子有货。”别的不说,单就航空产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一家就能带动上下游上千家企业,沈阳因此也成了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
有产业就得有人才,有人才就得有大学。沈阳别的不多,大学管够。东北大学、辽宁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工业大学……一本二本高职高专加起来四十多所,在校大学生数量在全国都排得上号。东北大学的冶金、自动化,中国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沈阳药科大学的药学,都是全国叫得响的牌子。外地学生来沈阳读书,毕业后留在这儿工作,一来二去,沈阳的人口结构比其他东北城市年轻不少。
沈阳的中街、太原街、万象城、嘉里城,一条街上能遇见各种口音的年轻人。沈阳人性格直爽,说话带一股“碴子味”,但真到买单时候一点不墨迹,这种性格也吸引不少外地人来定居。
很多人以为沈阳只有故宫和张氏帅府,其实真要把沈阳玩遍,起码得三五天。沈阳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比北京故宫早建二十多年,满汉藏蒙多民族风格混搭,大政殿的八角重檐一看就有满族味道。张氏帅府是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官邸,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套着洋楼,中西合璧,像极了东北近代史的缩影。
沈阳是东北最大的交通枢纽,八座城市共享的国际机场就在家门口;它是老工业基地,也是新兴产业摇篮;它有山有水,有历史有未来,有烟火气也有书卷气。那么,你对沈阳还有哪些好奇?是想知道哪条地铁线最好吃,还是哪个大学食堂最实惠?欢迎在评论区聊聊,说不定下一个去沈阳的人就是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