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万里长江,万千气象,滋养着巴渝大地,浇灌出勃勃生机。作为长江上游重要河段,川江既是黄金水道,也是文化摇篮,承载着川江航运的历史记忆。
江水奔流,见证沧桑巨变。8月15日,川江航运文化园正式开园,成为重庆市江北区的文化新地标。川江航运文化园以“民生机器厂旧址”为基础,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以“激流江舟”为主题,通过山城步道将室内展览、室外公园与地下防空洞串联,构建出“立体川江”的独特景观,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璀璨的“新明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闪亮的“新坐标”。
传统文物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火花,迸发出文化传承新活力。从高空俯瞰,川江航运文化园主体建筑外观呈现出破浪前行的巨轮造型,整座建筑仿佛航行在川江的激流之中。步入园中,斑驳的轮机设备、珍贵的文物让游客深刻体会历史的厚重;数字孪生、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技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川江航运的沧桑巨变、中国航运业先驱卢作孚实业救国的雄心壮志,感悟奋楫川江的精神力量……
此外,园内常设《奋楫川江》文化展,设置了5个主题鲜明的篇章,其中,“古川江 纤夫影”定格了纤夫搏击险滩的奋斗身影,“江门开 轮机响”记录了民族工业的萌芽发展,“赤子心 实业家”彰显了爱国人士的家国情怀,“烽火中 脊梁擎”讴歌了抗战时期的民族气节,“新时代 新征程 新重庆”展现了川江的崭新面貌……从纤夫的绳索到轮船的汽笛,从抗战时期的烽火到新时代的航程,5个篇章环环相扣,共同描绘出一幅川江文化的历史长卷。
川江航运文化园的建设,展现了江北区传承发扬川江文化的担当,是江北区融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真实写照,也是江北区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生动实践。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近年来,江北区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等重庆长江文化标识体系,培育打造徐悲鸿艺术街区,建成巴人汲水公园和徐悲鸿(重庆)美术馆,先后策划《汲登百丈路迢迢》等9期徐悲鸿主题展,展出徐悲鸿真迹400余幅次,吸引观众超10万人次。大力推进洋炮局1862文创园建设,打造国内军工主题旅游目的地,项目一期已建成开街,成为重庆旅游热门打卡地。推动民生机器厂旧址变身川江航运文化园。一系列务实举措,既推动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也让长江文化融入了城市发展肌理。
此外,作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要节点,江北区积极融入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渝进蓉出”“蓉进渝出”精品旅游路线,大力推进观音桥世界知名商圈、五宝国际运动休闲小镇等商旅文体重大项目建设,点亮艺术体验、都市小剧场演艺、马拉松赛事、“渝味360碗”等主题消费场景,塑造巴蜀文旅特色消费新高地。今年1—7月,全区接待海内外游客3878.58万人次,同比增长10.35%,其中,入境游客5.76万人次,同比增长75.94%。
从保护历史遗存到创新文化表达,从单一景点打造到全域文旅融合,江北区正在探索一条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协同共进的新路径。未来,江北区将以“千里轻舟”货运班轮开行为契机,提项打造川江航运文化园等项目,持续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断完善文旅配套设施、提升服务质量,让更多“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焕发新生机,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贡献“江北力量”。
数据来源:中共重庆市江北区委宣传部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