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西北的崇山峻岭间,一条蜿蜒的高速公路正以“路景相融”的独特姿态,改写区域交通与旅游发展的格局。九寨沟至绵阳高速公路(以下简称“九绵高速”)作为国家高速G8513的重要路段,全长244.23公里,总投资409.98亿元,不仅是连接川甘两省的交通动脉,更以“以路为景、一路映景”的创新理念,成为全国交旅融合的标杆工程。2025年9月底全线通车后,成都至九寨沟车程将缩短至4小时,串联起大九寨、大熊猫、大蜀道三大世界级文旅品牌,实现从“交通线”到“风景线”再到“经济线”的跨越式发展。
“云中高速”交旅品牌
以路为景:服务区变身“文旅新地标”
九绵高速突破传统服务区功能边界,将交通枢纽与文旅体验深度融合。在平武县木座服务区,白马藏族文化元素贯穿建筑内外,白马部落场景复原、中蜂乐园生态景观、报恩寺数字文化长廊等,让旅客在休憩时沉浸式感受藏羌风情。该服务区日均人流量超1万人次,旅游商品销售额占比达总营收的25%,成为连接虎牙大峡谷、报恩寺等景区的“文旅窗口”。高速全线打造了“3特8重42普”隧道洞门景观、10余座高品质收费站,以及江油龙凤、白马王朗2对主题服务区。其中,龙凤服务区规划非遗文化体验馆、山地运动营地,串联沿线5个4A级景区,被定位为川甘文旅资源的“黄金驿站”。
九绵高速木座服务区
一路映景:高速赋能全域旅游“快旅慢游”
九绵高速如同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平武县“藏在深闺”的文旅资源宝库。2025年清明至端午假期,平武接待游客53万人次,旅游收入3427万元,同比增长超300%。其核心引擎“深山故宫”报恩寺,借势高速通车推出全息投影壁画、AI互动经藏等体验,并创新“中医药+文旅”主题活动,吸引年轻游客现场参与制作香囊、品尝药膳。高速贯通还激活了生态旅游资源,虎牙大峡谷杜鹃花海、药丛山云海日出、九皇山萤火秘境、佛爷洞丹霞岩溶等景点通过“一站式”打卡体验链,带动周边民宿与露营地预订火爆。平武县依托14.9℃的年均气温优势,建成5大森林康养民宿集群,高村乡精品民宿周末入住率持续爆满,“20℃的夏天”成为避暑经济新名片。
平武报恩寺
路兴民富:交通流量转化为乡村振兴增量
九绵高速的“引流效应”直接惠及沿线乡村。平武县白马藏族乡亚者造祖村,高速通车后游客量增长3倍,民宿规模扩大至20余家,村民人均年收入提升超8000元。通过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和接驳专线,破解“最后一公里”衔接难题,沿线已培育8个特色民宿集群,带动农特产品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自然教育产业是另一大亮点,平武县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开发16条自然教育线路、40余个科考项目,年服务超1000场次。九绵高速王朗互通通车后,访客可参与“给原始森林做体检”主题研学,实现生态价值向教育、旅游价值的多元转化。
王朗自然保护区
绿色匠心:筑路与保护生态的平衡之道
作为四川省唯一的交通运输部绿色公路示范项目,九绵高速以“最大程度保护、最小程度破坏”为原则穿越97公里大熊猫国家公园,桥隧比高达95%。建设者采用“零开挖”进洞技术保护植被,将弃渣场从83处减至19处。施工期间,野生大熊猫频繁“出镜”,印证了工程与生态的和谐共生。
九绵高速厄里寨隧道
未来展望:打造西部交旅融合示范样本
绵阳市交通运输局下一步将深化“交通节点+文化IP+数字技术”融合模式,加快建设大通道,全面提升大体验,充分展示大窗口,联动铁路、机场等,进一步完善“快旅慢游”网络。九绵高速已获评全国“2025年度交通与旅游融合创新项目”,其经验将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供借鉴,助力绵阳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从蜀道难到蜀道畅,从“过境地”到“目的地”,九绵高速以路为笔、以景为墨,绘就了一幅交旅融合的壮美画卷。这条“最美风景道”正加速让“诗与远方”真正成为富民强市的绿色引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