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王勇 编辑/赵乾坤】
8月19日,由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主办的第四届“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活动走进北京故宫博物院,来自北京和香港的16位青年大学生,就“青年眼中的文化区未来”这一主题,与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博士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
王旭东表示,故宫作为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记忆,是中华文化包容互鉴的例证。故宫整体建筑风格沿袭了中华文化的建筑思想和历代皇城的建筑规范,各个建筑的规模、形制代表着不同的等级,彰显了礼仪与制度;紫禁城的中轴与对称,也生动反映了中华文明长期“择中立宫”“居中为尊”的理念。
同时,故宫有超过186万件藏品,既有历代皇家收藏承袭,也有清宫从民间征集的珍品,还有宫廷制作的礼仪和生活用品、大量的历代帝王与臣子作品以及明清编撰书籍和明清档案,汇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活动现场观察者网
王旭东说:“故宫博物院不仅肩负守护文化遗产的重要使命,也致力于推动文化创新与对话。我们非常欢迎‘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的学生到访故宫博物院,这项有意义的交流计划为青年人才提供了宝贵的机会,让他们在探索文化机构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将创意应用于实际挑战,为香港文化区的发展拓展了新视野、注入了新活力。期待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进一步深化合作,携手培育文化人才,赓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使命。”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博士表示,第四届“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鼓励学生通过创意、社区参与以及创新思维,共同构想文化区的未来。通过跨地域合作,推动可持续的城市文化发展。“我们乐见学生积极探索文化议题的多面性,提出具前瞻性与实践性的发展构思,这展现了年轻一代的文化抱负,也体现出他们对不同城市文化生态的深刻洞察。”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伟对观察者网介绍,今年暑期以来,故宫接待的客流约为300万人次,其中有大量的年轻群体,以及年轻父母带着孩子来参观故宫。
“看到喜爱传统文化的游客年轻化,我们也很欣慰,说明年轻一代具备坚定的文化自信”。 娄伟说,“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一种稀缺资源,随着大众旅游需求上升,便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目前故宫也在通过持续优化管理,尽量给观众带来更多便利和舒适的参观体验。”
据介绍,参与本次计划的16位大学生来自香港和北京的知名学府,他们先后于香港、北京和上海三地参与文化交流和学习活动。在当日举办的分享会上,学生们结合京港两地的学习与实习经历,从创新视角出发,围绕数字叙事、观众互动及文化品牌建设等议题,深入分享了他们对香港西九文化区发展的创意与建议。
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陈梓溪表示,西九文化区聚集了戏曲中心、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M+视觉文化博物馆等多个文化场馆,但不少游客的游览时间却只有20分钟左右。陈梓溪与其小组成员以“让游客在园区中停留更长时间”为目标,设计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游览路线,为游客提供定制化的游玩体验。
就读于香港大学的瞿申迪强调西九文化区应重视“在地化”,要与当地历史文化与资源进行联系,重视与基层社区的联结,从而促进文化共融、深化社区参与。
“故宫的数字化经验值得学习,文化场馆的科技化、数字化在未来很有潜力”,陈梓溪说,“此前,故宫对我来说更多的是看建筑、看文物、看历史的学习场所。通过本次交流,我会开始思考故宫如何‘盘活’文化资源、联系更多群众。”
另据了解,学生们将在8月下旬前往上海,深入了解上海多元的文化景观与发展脉络。届时将在前滩太古里举行文化座谈会,来自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前滩太古里、浦东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以及复旦大学博物馆的代表将进行分享,深入剖析上海文化生态在跨界合作下的多元发展。
“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自2022年推出以来,已共有近150位来自北京和香港的大学生参与。此计划作为京港两地青年的文化交流平台,启发青年在文化领域展现创意与抱负,为本地文化生态注入新动力。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