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八月,稽山鉴水晕染诗意,钱塘江畔涌动活力,莫干山沉淀底蕴。这场跨越山海的相聚终至尾声——2025中国科协海智青年科技志愿服务夏令营(浙江)圆满落幕。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33位华裔青年,用一周时间走遍绍兴、杭州、湖州三地。他们在浙东运河触摸千年水脉,在鲁迅故里重温文化记忆;在浙江大学、西湖大学探索科技前沿,在杭州未来科技城预见城市蓝图,在安吉余村见证乡村振兴。这不仅是一场青春的奔赴,更是一次科技与人文交织的深度探索。
文化浸润:
在江南遗址听见文明回响

浙江文化如钱塘江水般源远流长,七千年的河姆渡文明在此播下第一粒稻种,大运河的桨声里流淌着唐宋文脉的墨香。越剧的水袖舞动着江南的婉约,王阳明的哲思在会稽山间回荡,西湖的苏堤春晓见证着文人雅士的千年唱和。从青瓷的冰裂纹到丝绸的柔软光泽,从龙井的氤氲茶香到绍兴黄酒的醇厚,每一缕文化基因都镌刻着“耕读传家”的智慧。这里既是“文物之邦”,又是“鱼米之乡”,在山水与人文的交融中,铸就了浙江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底色。
在良渚遗址,专家老师为营员们介绍了碳十四寻踪法在良渚考古中的关键作用。“就像给文物装上‘时间记录仪’,通过测量有机物中碳十四的含量,我们能精准确定古城墙、陶器等遗迹的年代,让良渚‘五千年文明’有了科学的时间坐标。”而在文物展厅,从早期陶釜到晚期陶鼎的演变序列,成为展现良渚先民创造力的生动教材。老师指着展柜中修复完整的文物介绍:“最初的釜是简单的炊具,先民发现它放置不稳,就加上支脚;后来更将支脚与釜身融合,造出更稳固高效的鼎。这不仅是炊具的升级,更体现了从实用到礼仪的文化跨越,鼎后来成为象征权力与秩序的重器,藏着古人对生活与社会的思考。”营员们围在展柜前,仔细比对器物的细节变化,提出“古人怎么想到加支脚”“鼎的花纹有特殊意义吗”等问题,思维的火光在良渚文明的遗址里再次闪现。

中国茶叶博物馆的青瓦粉墙藏在龙井茶园深处,营员们拾级而上,先在展厅里读懂一片茶叶的旅程——从唐时的蒸青饼茶到宋时的龙凤团茶,从明清的炒青散茶到如今的品类繁盛,玻璃展柜里的茶器流转着时光的清芬。营员们还体验了宋代点茶,茶师手持茶筅,在青瓷碗中搅动乳白茶汤,转瞬划出“星斗纹”“水丹青”,引得众人屏息。几番练习后,营员们终于打出绵密如堆雪的茶沫,兴奋地用茶粉在沫上勾勒出自己的中文名字。这场跨越千年的点茶体验,让营员们在茶筅起落间,触摸到了中国人“一期一会”的生活哲学——就像茶沫会消散,时光会流逝,但此刻的专注与清雅,早已随茶香沁入心底。
在鲁迅故里,来自美国的营员用手电筒照亮妈妈曾提起的百草园,拍下高大的皂荚树,“我要把这些发给妈妈,她一定会激动落泪。”在兰亭,营员们坐在曲水两侧,让酒杯漂流停驻时,吟诵唐诗或歌唱民谣,重现书圣当年的雅集。
黄酒博物馆里,营员们亲手在酒坛上作画,体会“女儿红”的习俗。一位英国营员说:“家里有一坛小酒,爸爸说等我出嫁才能打开,原来就是绍兴的‘女儿红’。”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九斤姑娘》选段让营员们沉醉其中。《梁祝》里,“十八相送”的含蓄情意与“化蝶”的浪漫震撼,让营员们感叹“爱情的语言不分国界”;《九斤姑娘》中,主角与父亲的默契问答,让营员们为这份充满生活智慧的俏皮感到惊叹。
科技探索:
在创新沃土触摸未来脉搏
钱塘江畔的创新脉搏正以惊人的节拍跃动。2023年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1.2万亿元,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万家,R&D投入强度达3.2%,这些数字如同龙井茶山层层叠叠的绿意,在创新的春风里不断向上攀升。从“数字浙江”到“智慧浙江”,科技创新如钱塘潮信般准时奔涌,既带着“弄潮儿向涛头立”的锐气,又带着“山色空蒙雨亦奇”的从容,在数字经济与人文山水间,谱写着新时代的江南创新诗篇。而杭州这座被代码与诗意共同浇灌的城市,在数字经济与人文底蕴的交响中,生长出独特的科技美学,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与数字经济为翼,孕育出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等“六小龙”,从机器人到脑机接口,勾勒出“中国硅谷”的创新生态。
在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营员们迎来与四足机器人“黑豹”的首次邂逅。它灵活地奔跑、转身,像一只真正的猎豹。来自加拿大的营员忍不住连连拍摄并说:“在加拿大的新闻里见过机器狗,但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太震撼了。”“汽车有轮子可以转弯,那机器狗怎么实现高速转弯呢?”有营员追问。技术人员解释:“四肢会在转弯时调整角度,就像F1赛车靠重心来控制。”一场生动的“跨文化理工课堂”由此展开。有人联想到鸵鸟和猎豹的身形,有人好奇“这种机器人未来会不会商用”。答案是:它或许能在物流运输、搜救等场景大展身手。AI交叉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则展示了跨模态识别、大规模语言模型应用等成果。余博士带来个人研究——如何通过提取人体有益菌来对抗鼻黏膜病菌,以及肠道微生物在健康维持中的应用前景。“第一次感受到实验室里的科学离我们的生活这么近。”一位营员说。
在杭州未来科技城,营员们仿佛走进了“缩微未来”:数字孪生城市模型、智慧交通系统、人才补贴政策……让人看到了共同富裕背景下创新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我想人才补贴政策将会吸引更多有能力的海外华裔留在浙江工作发展。”一位营员拍下政策补贴墙的照片。随后,他们来到申昊科技,自动化铲雪机器人、光伏板清洁装置、AI医疗设备逐一登场。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营员感叹:“在澳洲人工成本高,这样的家用清洁机器人非常有市场。”另一位从事人工智能医疗的营员则表示:“这里的发展速度超乎我想象,未来会考虑来杭州工作。”而在体验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时,日本营员第一个拿起手柄,全情沉浸。看到整面墙的专利展示,来自马来西亚的计算机科学研究者感慨:“发明是一件从零开始的事,无法靠复制。我也希望未来能在创新上做出成果。”

在西湖大学,营员们直面科研前沿。从“博士培养注重跨学科背景”到“英语交流课程体系”,导师们的分享让他们看到了科研教育的国际化。鼓励跨学科申请的邀请,更是让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营员萌生出更多在此进修的想法。实验室里,一台无人机能像老鹰捕猎般根据环境自动调整飞行轨迹,另一侧的水下机器人则源自“魔鬼鱼”的灵感——它能够如水波般流畅移动,虽然转向缓慢,但凭借固体浮力材料保持稳定,还能随着环境和压强自我调节。“这是我们机械专业团队的心血。”导师介绍道。“学习自然,再应用于科技,这是最打动我的地方。”一位营员感慨。
志愿行动:
跨文化播撒科学火种
而在绍兴科技馆的科普课堂上,营员们化身科学老师,把复杂的计算机图形学变成一只五彩毛绒乌龟,把诺奖团队的研究变成孩子们眼中的“细菌社交网络”。课堂上笑声阵阵,孩子们在黑白格子间让“细胞”复活或消亡,仿佛第一次与科学握手。在3D打印机的轰鸣声中,看着钥匙扣在15分钟内成型;在“算数魔法”课堂,用0和1让算法变成有趣的游戏;一袋从美国带来的巧克力,让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另一场关于国际社区建设的研讨里,白板被划分为四块,密密麻麻写满了建议:建设多语言服务平台、推出“一对一”本地伙伴计划、打造节庆文化交流、为住得远的居民提供班车……营员们你一言我一语,从医疗体系到社区节庆,从交通班车到心理支持,写下满满一白板的建议。有人说:“如果社区里能有更多节庆活动,归属感就会更强。”有人补充:“思乡是个普遍问题,心理关怀和同伴支持很重要。”这些真切的建议,凝聚成青年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温情畅想。
从江南出发:
带着种子奔赴世界
在湖州安吉余村,营员们看见“绿水青山”化作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来自马来西亚的计算机科学研究者说:“过去我的工作停留在实验室,这次我看到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乡村治理,让可持续发展真正落地。”来自东南亚的营员则深有感触:“返乡并不是倒退,而是为家乡创造更美好未来的一步。”数字赋能的村庄、青年返乡的身影、绿色转型的道路,成为他们心中最深的震撼。
“参观安吉余村后,我最大的感悟是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余村从过去的矿山经济转型为绿色经济,不仅修复了生态环境,还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里的成功在于把环保、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紧密结合,让每个人能从中受益。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余村如何吸引年轻人参与乡村发展。当地通过创业扶持政策、数字化平台和文旅融合项目,为年轻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这33位来自STEM背景的华裔青年营员们,不仅将夏令营作为一次生动有趣的体验,更在实践中探索如何为祖国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这次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专业视野,更让我确信真正的技术创新必须扎根于现实需求,而可持续发展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迫切的课题之一。我期待未来能与中国及其他国家的伙伴们保持联系,共同探索更多科技向善的可能性。”
“通过夏令营,我获得了宝贵的机会,亲身体验了中国的前沿技术。特别令我鼓舞的是,亲眼目睹了这个国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为当代项目注入活力。这种传统与创新的非凡融合,给了我深刻的洞见和新的视角。目前对夏令营最大的印象是开拓了眼界。以前来中国只是旅游,但现在可以和来自不同背景的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互动,大家对中国不同的视角和感悟共同营构了更立体的中国。”
结营仪式上,营员们的才艺表演成为全场焦点:游戏专业的营员带来趣味十足的互动展示,指尖操作间引得阵阵欢呼;来自芬兰的营员抱着吉他自弹自唱民谣,清澈歌声里满是异乡温情;最后一曲钢琴伴奏的《See You Again》响起,熟悉旋律让全场陷入“有朋自远方来”的温馨里,营员们纷纷打开手机闪光灯,如星光般摇曳的光点与歌声交织成一片暖意。才艺表演后,热闹的积分集市拉开帷幕,营员们用夏令营中靠积极参与攒下的积分,兑换起定制书签、非遗小摆件等纪念品,手中的“收获”与脸上的笑意,成了这段旅程最生动的注脚。

现场投影屏幕也成为多元情感交汇点。来自不同国家的营员们,以中、英、德、法、芬等语言留下临别祝福,“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我们还会再见的!”“很高兴认识大家,愿未来顺利” 等话语,汇聚成“后会有期”的温暖期许,见证跨国交流的珍贵情谊,为这段夏日科技志愿之旅画上温馨句点,也预示着青春同行的故事未完待续。
江南的古桥流水记得他们的脚步,未来之城的实验室映着他们的探索,余村的田野里藏着他们的思考。科技的硬核与文化的柔软,在这里绘成新的江南画卷,也成了世界青年心中的共享蓝图。33位华裔青年带着三样东西离开:对中国创新的认知,对文化根脉的认同以及跨越山海的友谊。正如一位营员所说:“这次不只是体验,更是思考如何为祖国做些什么。”他们会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创新驱动、开放共享”的故事带回世界各地,让理解与合作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长。 未来因青年而可期,世界因交流而精彩。这场仲夏之约落幕了,但青春同行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来源: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浙江省科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