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研究院的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文旅消费中,“小众场景体验”搜索量同比增长217%,68%的游客表示更愿意为“有文化温度+互动感强”的小型场景付费。在传统景区同质化严重、重资产项目回报周期长的背景下,“小而美”场景正以“轻体量、深体验、强在地性”的特质,成为文旅项目破局同质化的新路径之一。如何把握这一趋势,系统开发“小而美”场景?本文将从核心特征、开发要点与案例分享三方面展开解析。
01/“小而美”场景的核心特征
“小而美”场景并非简单的“小型化景区”,而是文旅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深耕”的新形态,其核心特征可概括为“三小一大”。
1. 空间尺度“小而精”
以“小微为体”,聚焦小空间单元,利用城市或项目的边角地、闲置厂房、社区空隙等“负空间”打造模块化场景。不同于传统景区的大面积占地,“小而美”场景强调“寸土寸金”的精细化利用。如北京美后肆时在800平米的四合院中分时段运营非遗课、脱口秀等业态,单平米收益是传统文化场馆的2.3倍;鸡西市将77处废弃地改造成带儿童设施、读书驿站的“口袋公园”,每处需10-30万元改造费,却成为社区居民高频使用的公共空间。
(北京美后肆时)
2. 文化内核“特而深”
以“人文为魂”,深度挖掘地域文化中的非遗、民俗、历史符号,并转化为可体验、可参与的场景。潮州广济桥AR灯光秀将潮绣、木雕元素融入光影互动,让游客通过手机“触摸”千年工艺;富顺口袋公园把豆花制作技艺、盐业开采历史转化为景观小品,使“逛公园”变成“读文化”。这种“文化具象化”能力,正是“小而美”场景区别于普通打卡点的核心竞争力。
(富顺口袋公园)
3. 技术应用“轻而巧”
以“科技为翼”,采用AR/VR、手机小程序等轻量化技术降低体验门槛,而非依赖重投入的大型设备。故宫AR导览系统通过手机摄像头识别文物,自动推送背后故事,让“高冷”历史变得可知可感;沈阳北陵公园用悬浮科技月亮、声光电互动营造“荷塘月色”夜游场景,吸引日均接待游客超1000人次,显著提升人气,带动了文旅消费。
(沈阳北陵公园)
4. 运营模式“活而久”
以“可持续为要”,构建“体验-反馈-优化”的动态闭环。当下流行使用的智慧剧场排期管理系统,利用AI和大数据分析观众行为,通过扫码收集实时评价,结合个性化推荐算法调整演出时段,实现资源高效匹配。泡泡玛特城市乐园通过分析用户AR互动数据,每月更新剧情细节,保持场景新鲜感。这种“小步快跑”的迭代能力,让“小而美”场景摆脱了传统项目“开业即巅峰”的困境。
02/“小而美”场景的开发要点
开发“小而美”场景需避免“小而浅”“小而散”的误区,需从主题定位、空间利用、业态组合到运营反馈形成系统设计。
1. 主题锚定:文化与需求的精准分析
“小而美”的核心是“有灵魂”,需通过“文化深挖+大数据分析”锁定差异化主题。云南喜洲古镇通过"非遗+研学"模式活化匠志集博物馆资源,游客在甲马馆体验传统拓印时同步学习白族祭祀文化,在百工馆制作手工花草纸可定制专属非遗证书,这种"技艺传承+教育认证"的联动使亲子客群参与度提升40%。主题定位需避免“大而全”,聚焦一个文化点做深做透,如屯溪方言口袋公园仅围绕徽州方言做文章,却成为网红打卡地。
(云南喜洲古镇)
2. 空间再造:闲置资源的适旅化改造
优先选择项目“边角料”空间——高架桥下、废弃厂房、屋顶露台等,通过低成本改造激活价值。大连熊洞街将废弃厂房转化为“机械巨兽+潮流市集”,保留工业风结构的同时,植入互动装置,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改造需遵循“最小干预”原则,让空间原有记忆与新功能共生。
3. 业态设计:“核心体验+配套服务”的轻量组合
以1-2个核心体验项目为吸引点,搭配轻量化配套业态。肇庆粤路纸非遗工坊以“采料-造纸-拓印”全流程体验为核心,配套小型民宿和研学课堂,实现带动经济效益300万元及产品被古籍修复机构采用;苏州湾数字艺术馆聚焦“手势互动绘画”核心体验,辅以简餐区和文创零售,单客消费达120元。业态组合需控制复杂度,确保“小而全”而非“小而杂”。
4. 运营闭环:用户反馈驱动的动态迭代
通过数字化工具构建“体验-数据-优化”链条。如山西文旅数字体验馆,利用动作捕捉、声音交互等技术收集游客体验数据,基于云端分析自动更新展演内容(如一键切换主题),累计迭代研学活动150余场,服务超2万人次,强化场景生长性;还有新航程文旅平台,以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打通文旅康养数据链,用户互动反馈驱动“文化消费+健康管理”场景优化,每月新增20%定制化体验模块,构建全域共生生态。运营者需摒弃“一次性设计”思维,把场景变成“可生长的有机体”。
(山西文旅数字体验馆)
03/“小而美”场景的开发模式
从全国实践来看,“小而美”场景已形成三类成熟开发模式,为不同资源禀赋的地区提供参考。
1. 文化科技融合模式:技术赋能在地文化
核心逻辑:用轻量化技术激活地域文化,打造“虚实结合”的沉浸体验。
案例1:米哈游×张家界
将游戏《原神》中的“璃月场景”与张家界实景联动,玩家通过手机AR扫描特定山峰,触发虚拟角色讲解土家族传说,带动18-30岁客群增长40%,景区二次消费提升27%。
案例2:苏州湾数字艺术馆
游客无需绘画基础,通过手势动作即可在大屏幕上生成水墨、油画等风格的动态画作,画作可扫码保存或打印,使“艺术创作”从专业行为变为大众体验,开馆半年接待量超15万人次。
2. 城市微更新模式:闲置空间的功能重生
核心逻辑:对城市或项目的低效空间进行“适旅化”改造,兼顾社区服务与旅游体验。
案例1:屯溪方言口袋公园
利用街角50㎡空地,嵌入徽州方言墙(刻有“嬉子”“排场”等方言词汇)、互动音频装置(扫码听方言童谣),既成为居民日常休憩地,又成为游客感受徽州文化的“微窗口”。
案例2:郴州711时光小镇
将铀矿老厂房改造为“60年代生活博物馆”,保留机床、黑板报等旧物,植入“穿工装拍照”“写家书”等体验项目,据不完全统计,该项目改造后每天接待游客达5000人次左右,矿区的餐饮业每天都是火爆状态,包厢都要提前三四天预订。
3. 非遗活化模式:传统资源的当代转译
核心逻辑:让非遗从“展览品”变为“可体验、可带走”的生活方式。
案例1:湘西土家织锦场景
将传统织锦纹样转化为潮牌围巾、笔记本等文创产品,扫码可观看织锦娘讲述纹样背后的“蝴蝶妈妈”传说,年轻客群复购率提升至43%,带动200余名妇女就业。
案例2:郴州小埠大院
对12栋明清老屋进行“修旧如旧”改造,保留木雕、天井等元素,引入耕读文化传承(劝农碑、稻米主题),配套汉服、茶道等体验等业态,改造后项目日均接待游客超1000人次,带动周边农户通过“租金保底+运营分成”实现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结语
“小而美”场景的崛起,本质是文旅产业从“拼规模、拼投资”转向“拼文化、拼体验”的新趋势。它不需要惊天动地的规划,却需要对在地文化的深刻理解、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对空间价值的极致挖掘。从潮州广济桥的光影互动到屯溪街角的方言墙,这些微小却充满温度的场景证明:真正的文旅魅力,不在远方的高楼大厦,而在身边的文化烟火里。把握“小而美”的开发逻辑,方能在文旅升级的浪潮中找到差异化突围之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