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记者 肖风伟 通讯员 王丽君 王丹 陈建忠
“以前晚上吃完饭,要么待在家里看电视,要么就是在家门口闲聊。现在好了,山顶灯一亮,这热闹劲儿,比过年还欢喜!”8月19日晚,在信阳市新县陡山河乡白沙关村黑洼村民组新落成的山顶小广场上,村民刘万蓉乐呵呵地说。
顺着刘万蓉手指的方向,一盏10米高的高脚灯立在广场旁,散发着柔和的光芒。灯光洒在平整的水泥地上,照亮了村民们的笑脸和孩子们追逐嬉戏的身影,呈现出一派热闹祥和的景象。这是陡山河乡开展“开门教育办实事”活动以来,为群众解决的又一件民生实事。
谁曾想,如今这般热闹的场所,在半个多月前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鲜有人至。
变化的契机源于一次偶然的“乘凉”。7月底的一个晚上,村里三位村民晚饭后登山,站在山顶,凉风习习,眼前是旖旎风光,头顶是点点繁星,远处是万家灯火。
“这地方多好!要是能收拾出来,让大家晚上有个乘凉、活动的地方该多好!”这个念头一冒出来,三人就在山顶的石头上商量开了:“钱从哪来?”“咱们几个先垫点,干起来再说!”
第二天,消息在村里传开,意想不到的热情涌来。“我捐一百!”“我出两百!”村民们纷纷解囊相助,在外务工的村民通过微信群接力捐款。短短半个月,近万元的建设资金就凑齐了。企业家罗传周得知后,当即决定捐赠价值2万元的设备房和卫生间。
有了资金,更要有行动。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老党员主动帮忙搬运水泥沙石,妇女们轮流送饭送水,就连放暑假的孩子也跑来搭把手。村里的能工巧匠更是“各显神通”,有的发挥专长设计广场图纸,有的搭建观景连廊和文化戏台,还有的身兼数职……原本只想建个小观景台,结果在大家齐心协力下,竟建成了一处集停车场、设备房、卫生间、文化长廊、戏台于一体的“文化小天地”。
文化广场建成后,村里的退休教师主动当起“总导演”,村民们把村里的好人好事编成小品,把传统婚嫁习俗排成情景剧。光山县、郭家河乡的文化队伍也闻讯而来。“这些节目说的都是咱自己的故事,看着亲切!”刘万蓉看得津津有味。
如今,每晚能容纳300人的广场都挤得满满当当。欢快的广场舞、韵味十足的民间小调……劳作归来的村民在这里放松身心,欢声笑语随着山风飘荡。
“灯亮起来,广场建起来,暖的是咱们老百姓的心窝,是大家伙儿一起‘拾柴’点亮的幸福日子!”望着灯火通明的广场,刘万蓉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